搜索
当前位置: 文学范儿 > 专业文库 > 3号文库 > 正文

一年级数学老师说课稿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收藏

一年级数学老师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老师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数学老师说课稿精选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习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年级数学老师说课稿精选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苏教版第二册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最后开展主要用元、角、分为人民币单位进行各种兑换练习。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②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三个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全面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首先进行活动一: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存钱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类。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类,然后选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怎样认识的?

②买文具。出示情景图。

小组内交流:你想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

如:有的同学想买柜台中1元钱的圆珠笔,有的同学想买1角钱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方法?

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钱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看到同学们的付钱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法都可以呢?从中让学生发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位关系

阅读课本,质疑问难?书上47页印的人民币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能找出书上印的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条红色斜线,为什么会有斜线呢?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书上印的人民币是样币,是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

③小组内做兑换人民币的游戏。如用1元换10角,1角换10分,1张5元的币换5张1元的币等等,在游戏中学习小面额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④出示情境图,问:1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能找回多少钱?让学生说一说。

3、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但是奖品太少了,送给谁好呢?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4、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一年级数学老师说课稿精选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连山区世纪小学的李娜。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题目是:“小兔请客”。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二部分:设计思路

1、教材特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

一年级数学老师说课稿精选篇4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十几减8、9的计算做好铺垫。故本课在本单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述模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8加几的加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操作活动,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及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形式化的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种思想,结合我班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进一步体会凑十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游戏、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实践(摆学具)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过程,体验成功的快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主题图、小黑板、投影仪、计数器等。

三、说教学流程

(一)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激趣,复习旧知。(2分钟)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3分钟)

第三个环节:探究算法,体验多样化。(20分钟)

第四个环节: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3分钟)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2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游戏激趣,复习旧知。

在复习旧知中,我设计了1个小游戏“找朋友“,复习哪两个数可以凑成十,为接下来运用“凑十法”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新课标提倡情境教学,我创设了乘坐时光飞船感受一年四季的情境。通过参观四个季节,把新知和课堂练习有效的结合起来。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在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数学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究算法,体验多样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是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通过情境创设,我组织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后,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8+6=?”的计算方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解题的思路也有所不同,这就使得一题有着多种解答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组织小组交流,学会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协作中体验成功、获得进步。最后再全班交流,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优化算法,最终实现了新知的建构。这样,逐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知识的迁移在于学习新知后的巩固与运用,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课堂练习可适当情境化、生活化、实践化等,以避免机械的练习。我创设了“夏天摘星星”,“秋天大雁南飞”,“冬天送兔宝宝回家”三个情境。在这样的有趣情境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自然消失,注意力自然被吸引到练习上。在心理安全的放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有利于潜能的发挥,达到的联系效果。

5.全课小结

“这节课大家玩得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组织全班交流、总结。在交流声中结束本课。

一年级数学老师说课稿精选篇5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

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表现突出的是李凯,平时很少听到他的发言,而今天的他表现的非常勇敢,第5种想法就是他提出的。

课后,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法,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的。这样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完全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推荐阅读:

  祝乔迁之喜四字贺词范文(严选6篇)

  预防校园欺凌国旗下校长讲话

  学校新年贺词2024

  学生在家长会讲台上的发言600字

  财务主管工作职责和内容有哪些严选

  行政人事专员工作职责

相关文章

文学范儿logo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用户投搞发布,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支持IPv6 辽公网安备21010602000989号 辽ICP备2023001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