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文学范儿 > 专业文库 > 3号文库 > 正文

2024年我的脱贫故事范文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范文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以下是本站分享的20_年我的脱贫故事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_年我的脱贫故事范文

  远方的山被雾气勾出一道朦胧的光,使沉寂的山路不再那么寒凉。我脱下雨衣,浸润在潮湿的空气中,凝望着这个全然陌生的贫困村。

  这是20_年6月,我成了一名乡镇扶贫干部,从讲台上教书育人的英语老师到最基层的扶贫干部,我没能迅速转换角色。第一次来到这个市级贫困村,作为人生地不熟又不会讲当地方言的外地人,隔膜和防范让我像只受惊的小鹿,不知所措地拽紧了手里的黄色扶贫手册。尾随村干部来到挂钩的贫困户家中,陈大爷坐在竹编椅上,脸正对着门外的山峰,向上拱起的背像小山一样,脖颈上布满了皱纹。听闻响动,他颤巍巍地站了起来,转过身露出了蔼然的笑容,然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对我来说都是不可攻克的“世纪难题”。我只好求助身旁的村干部,“老爷爷都说了些什么?”“他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感谢你们政府干部的帮扶,让他们老夫妻俩的生活有了保障”,听完这话,我面上一红,决心一定要尽快融入这个村子,做出帮扶成绩,才能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感谢。

  攻克“语言关”,学会“土语言”

  摆在我眼前急需攻克的就是“语言关”。记忆英语单词靠的是“音标”,学习当地语言我也想出了一套方法,就是靠“拼音”加绘画记忆法,把无法用拼音标注的字用绘画来标注词意,比如“走路”这个词,路可以写成“lo”,来辅助记忆,但是“走”却没有办法,我就把“走”这个字画成“前后两只脚”的简图,然后再找当地干部反复学习这些“图”的发音,晚上的时候,拿出我的工作日记,看着这些图再次辨认它们的发音,把发音和“图意”做结合。如果还记不住,就在图的下面打上三角号,记下了就把三角号划掉,当我把工作日记本里的一整页方言记下来的时候,我就给自己画一个大大的笑脸,以资鼓励。

  就这样,凭借着我持之以恒的努力,在积累了五十多个笑脸后,我终于不需要依靠村干部的帮助,也能和贫困户进行流畅的交流,能够及时了解贫困户的需求、及时高效地进行政策传递,虽然说起话来还很蹩脚,但学会了“土语言”,为我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便利。

  跨界小能手,成为“土专家”

  销售香菇是陈大爷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这几年香菇的销量和销路都不愁,可香菇的出菇管理却是一大难题,与香菇的品质、产量和效益有着密切联系,陈大爷每每跟我说香菇又“狗带”的时候,种植专家没办法长时间指导的时候,我总是仰天长叹、泪流满面,我怎么偏偏是英语专业?当初就应该选农学专业,现在就能起大作用了。

  后来跟陈大爷聊天聊到了电视节目“跨界歌王”。我突发奇想,对呀,我也可以“跨界”当个“土专家”!说干就干,当晚,我就在网上收集材料,还请教了农业局经作站的农技师,详细了解了香菇的多发性问题和应对措施,为了把理论和实际做结合,“技术攻关”的那段时间,我天天到村子里和菌棒“亲密接触”。然后奔走在香菇棚里,收集农户的种植经验和种植难题,不断丰富我的知识宝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和菌棒培养了深厚的情谊,只要它病了,我就知道它病在何处,该如何改进,让它长出好看、好闻、好吃的香菇。而陈大爷种植香菇最大的问题就是随意喷水,长时间不盖膜导致菌棒的通风时间太长,从而加重了菌棒的病情,只要改变管理方式,就能改善产率。

  下了苦工的方法就是奏效,陈大爷大棚里的菌棒大量出菇。陈大爷朝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去读农学研究生吧,太厉害了”,我笑着说:“那我可舍不得您呐!”这之后,我还写了份《香菇种植管理指南》,分发给村里的其他香菇种植户。

  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逐渐融入整个村子,在不断攻克摆在我面前的扶贫难关中,在为贫困户尽些小力、帮些小忙的过程中,我逐渐完成了角色转换。未来,我想用更多的真情投入和点滴行动,让帮扶“大量出菇”!

  20_年我的脱贫故事范文

  20_年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几代人的夙愿和理想,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探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华,但扶贫不只是一代人的使命。我父亲顾诗泉可以说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扶贫干部,扎根少数民族地区31年,从事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在扶贫脱贫的道路上,他用不懈的奋斗、不竭的奉献,凝聚着力量与智慧,传递着梦想与希望。

  今年,我宅家里防新冠病毒时,再一次细细地读父亲留下的回忆录,走进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此,我们一同分享一名“30后”的扶贫故事。

  关山飞度,举家赴藏区

  1958年,父亲从成都初中师资训练班毕业,本来可以分配去成都9中,他却主动申请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8月,到四川省阿坝州报到后,州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将家属也调到阿坝州工作,他当即就一口答应了。随即回老家永川县(今重庆永川区),接上我母亲,将5岁姐姐留在家乡,抱着出生才4个月的我,关山飞度,举家赴边。先乘火车到成都再到宝鸡、天水,乘汽车到甘肃文县,再一路步行两天,到达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南坪县县城。历时5天,经过约3000里路,途径陕甘川三省。一路颠沛流离,住过脏兮兮的大车店,洗过雪山上流下来的冰冰凉的山溪水。

  父亲追求的远方,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父亲没有打退堂鼓,而是一头扎进艰苦创业中,从没产生过下山或改行的念头,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

  学生哭了,他看到了希望

  父亲去南坪中学报到时,学校正值初创,只有一个领导,一个语文教师,一个体育教师,还有一个炊事员。父亲与他们一起,开始了艰苦创业。与学校风雨同舟,一同成长。

  在艰苦的环境中,父亲工作是努力的、精神是饱满的。学校刚开办的初中,只招收了两个班,名为初中61级甲板、乙班。父亲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师生关系很好,父亲对学生很爱护。没有因私事缺过学生一节课,还经常利用星期天带病给学生补课。

  1959年末,州上出题统考,数学题太深,超出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因而考得不好。下课后,同学们坐在一起大哭,不肯出教室,感到没有给老师争光。

  虽然学生哭了,却让父亲看到了希望,看到山区的未来。

  家访遇狼,一个都不能少

  那时是1962年春天,开学后,一位藏族学生没有来报名上学,据说是因为家庭贫困。这位学生勤奋好学,我父亲很喜欢他,实在不愿看到他辍学。

  星期天,父亲一个人走了十多公里的山路,来到一个叫“野猪关”的地方,去学生家家访。见到学生家长,彼此谈了很多的话,才勉强说通,这时天已渐晚,父亲谢过家长的挽留,返身往回走。

  从学生家出来后,天越来越黑,路越来越难走,手电筒的光也越来越弱。由于不熟悉路,错走到一条小路上。路的一旁是树林,一旁是山谷。走着,走着,父亲突然发现前面不远一个山包上,一排绿幽幽的眼睛正直勾勾盯着他,不知道是狼还是野猪,吓得父亲不敢前进,也不敢后退。那点点亮光就如一道道刀光在眼前晃荡,惊悚、恐惧,在与野兽对峙的半小时内,父亲经历了人生最漫长而又难熬的时光。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学生家长与几位乡亲打着火把赶来了,赶跑了野兽。

  原来父亲走后,学生家长越想越不放心,才与乡亲找来了,然后把父亲一直送到家。

  几天后,这个学生又来上学了,并坚持读完初中。

  矢志不渝,此心安处是吾乡

  送走了毕业的学生,父亲站在“荒凉”的学校操场上,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父亲围着一条长围巾。此时,他似乎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父亲与家人、同事同甘共苦,在贫困山区一干就是31年,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初心,守着平凡、挥洒汗水,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民族地区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学生,为民族地区建设奉献青春和力量。父亲与学校一同成长,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了校长。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0年,父亲退休。他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献了青春献了终生,还献了子孙。我的一个弟弟至今仍在九寨沟县工作,这几年一直是驻村扶贫干部。

  退休后,父亲仍然时刻关心着南坪中学的发展,九寨沟县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如今的九寨沟县南坪中学是当地最大的一所学校,为九寨沟县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突出成绩。20_年4月,九寨沟县成功“摘帽”、36个贫困村退出、815户2957人脱贫。

  此心不移系九寨,九泉之下的父亲可以瞑目了。

  20_年我的脱贫故事范文

  “在这里,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心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将来挣钱补贴家里。”到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的第二年,来自宁夏固原的母得余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

  20_年,国务院提出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招收对口帮扶的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帮助有在东部地区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现就业。这一年,闽宁协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正式成立,这是两地“造血式扶贫”的又一成果。

  “到另一片土地成长”

  建档立卡贫苦户、哥哥残疾、一家七口靠两亩地和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在走出大山之前,母得余的生活被打上深深的“贫困”烙印。

  两年前初中毕业时,他陷入迷茫,一度不想继续读书。偶然得知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在校学习不要钱,还包实习就业”,他在父母和班主任的鼓励下,果断报名,成了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原州分校采用“1+1+1”的培养模式:1年在宁夏原州学习,1年在福州飞毛腿技师学院总校学习,1年在飞毛腿集团实习。

  20_年5月,母得余由学校安排乘火车来到福州。那是他第一次独自远行到20_多公里外的城市。“在来福州的火车上,每经过一个城市我都在想,这里是福州吗?三十多个小时,我几乎没怎么睡觉。”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大桥、轮船……在母得余看来,这里符合他对“大城市”的一切想象,就连潮湿的气候,在他眼里都带着诗意的美好。

  来福州第一年,他边上课,边挣钱补贴家用。当年暑假,他在飞毛腿集团当电池操作员,两个月共拿到5100元实习工资。他自己留下1000元,将剩下的钱寄回家,那是他第一次给父母寄钱。

  如今,母得余正在准备考取中级电工证,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他对自己的技能颇为自信,春节回家,他已经可以帮父亲修理割草机。

  “走进大山,为了让他们走出大山”

  飞毛腿技师学院由飞毛腿集团投资建设,是福建省第一所由企业办学的技师学院。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大潮中,这所技校承担了技能扶贫的重要任务。

  “要让学生走出大山,需要自己先走进大山”,原州分校校长方德榕深谙此理。去年夏天,他和同事驱车前往大山深处,挨家挨户走访宣传。

  “在寨科乡招生时,山路崎岖,车开不进村里,是学生骑电动车将我领回家里的。”让方德榕颇感意外的是,尽管交通闭塞,但这些孩子对知识充满渴望,在听闻招生政策后,20多个学生主动报名,今年6月,他们已经和其他学生一起乘包机来到福州,开启了两年的学习生活。

  “今年的招生工作已经开始了,目前有320人预报名,这些学生都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方德榕说,随着技能扶贫的效果初显,学校在当地名声已经越来越响。尽管如此,他仍打算继续走访当地贫困户,招收更多贫困学生。

  “我们为原州学生免去了3年学费,同时承担他们学习期间‘衣食住行’的全部费用,学校每年为每名学生开支不少于1万元。”飞毛腿技师学院常务院长唐大强说,为了除去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集团公司尽可能免除学生费用,同时投入资金用于原州分校的翻新改造,两年间投入资金达到400万元。

  20_年,原州分校计划再投入800万元,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500名,增设两个专业,并在当地建设相关专业的实验室。

  “我们还计划建立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训基地,规模成熟后会转移到固原工业园区,贡献当地税收。”方德榕说。

  “一技在身,不怕贫穷压顶”

  “我想学成之后找一份好工作,能养活自己,为父母养老,照顾哥哥,让他们过得好一点。”对今年只有18岁的母得余来说,未来图景正徐徐展开。

  “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终究要凭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他说,“技能扶贫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

  20_年7月毕业后,他打算留在飞毛腿集团就业。到时,他可以拿到每个月不低于4000元的工资。

  母得余代表了一批宁夏学员的想法,未来,他们中许多人将留在工厂,实现就业。据介绍,近三年,飞毛腿公司共接收宁夏固原籍人员108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14人,占总人数的75%。

  为了让异乡求学的学子有更好的就业环境,福建省人社部门还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将宁夏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劳动力纳入福建省就业困难人员对象范围,务工就业时给予同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唐大强说,“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原州老百姓也需要技术、职业方面的帮助。对我们来说,技能扶贫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而眼下,学校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让这些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学技,全家脱贫”。

  “我们从事职业教育,传授技能的同时,也想传递一种精神,希望我们能为社会多做贡献,让贫困山区的学生靠技能脱贫,一起走上小康的道路。”在唐大强看来,今后还会有更多来自山区的孩子,借着闽宁对口帮扶的春风,在福建实现自己的求学和就业梦。

  《榜样4》专题节目里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她就是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黄文秀。20_年6月,她在返回驻村途中突遇暴雨洪流,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坚持“回来”的人

  20_年,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考取了选调生,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投身基层扶贫事业。“她本有很多选择。”昔日导师郝海燕说,“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是她志不在此。出生于广西农村的黄文秀,求学过程中,依靠党和国家的扶贫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学成回报这片土地,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困难群众,是她的心愿。她曾对自己的老师说:“我是从贫困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得到过党和政府的资助和培养,希望将来能为祖国和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黄文秀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初心,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她想要当那个“走出去”并“回来”的人。

  图为黄文秀在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皈里村学习养蜂技术。  扶贫路上的“女战士”

  20_年3月,黄文秀主动来到百色最偏远的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她到任之初,百坭村交通不便、产业不强、脱贫任重,472户2067人中,还有103户47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22.88%。

  初来乍到,乡亲们对这位年轻的“女娃娃”并不信任,都说她是来村里“镀镀金”的。为了取得乡亲们的信任,黄文秀直接住到村里,翻山越岭、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手绘“民情地图”,学说方言,帮着大伙儿扫院子、干农活。渐渐地,大家从心底里接受了她,专心跟她搞发展。

  不到一年的时间,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贫困发生率降至2.71%,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黄文秀还协调完成了1.5公里的道路硬化,新建蓄水池4座,完成两个屯47盏路灯的亮化工作。

  这位扶贫路上的“女战士”曾在自己的驻村日记中到:“扶贫之路就像一条长征路,无论多么艰难,都会坚定不移走下去。”

  “干干净净的公仆”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一线扶贫的黄文秀,双亲体弱多病,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黄文秀家种植22亩油茶和4亩茶叶,20_年实现脱贫,家里也已经获得县城的易地搬迁房,走出大山。黄文秀一家深受党的恩惠,在她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时,父亲对她说:“你入了党,就要为党工作,回到家乡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年轻的黄文秀,用扶贫工作的成效诠释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她的青春像鲜艳的花朵,永远绽放在百色革命老区。

推荐阅读:

  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不足改进措施范文(臻选3篇)

  组织生活会个人检视剖析材料组织生活检视材料2024

  年度考核民主评议(臻选3篇)

  岳阳楼记学生读后感

  寄小读者的感受

  读书真好小学演讲

相关文章

文学范儿logo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用户投搞发布,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支持IPv6 辽公网安备21010602000989号 辽ICP备2023001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