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文学范 > 商务范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中职信息化说课培训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中职信息化说课培训心得体会大全5篇

在这次培训中,可以结识许多优秀的同行,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分享可以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文学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职信息化说课培训心得体会,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中职信息化说课培训心得体会臻选篇1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教育信息化2.0信息素养提升网络培训,聆听了几位专家讲师的讲座,让我对教育信息化,为我们今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它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提高和发展我们健全的思维品质。陈晓粧老师教授的学习类APP在教学中能起到重大作用,应合理利用好。APP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辅助方式,学习中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学科情况、薄弱科目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时间,查缺补漏、复习提升。它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多维技能和及时反馈、节省时间。PBL教学法中,老师不再是所有知识的来源,而是学习体验和环境的创造者,是学习方法的企划者,传授学生使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启迪者。钟文妙老师的PBL教学法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的、时间比较短的项目慢慢进阶到难度较高、周期较长的项目,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并且从中学习到如何去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把它们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一、理念上应更新

1、这次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作为一名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还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专业知识方面

1、此次培训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老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教育的实质是通过传播、交流信息,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五大感官对信息的获取,并按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一定的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载体把经验,知识,方法传给学生。发挥信息传递视角的六大功能,方可创造情境,变静为动,变可见为不可见,变抽象为直观,模拟场景,转化信息,课堂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3、利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目的的那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和影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哪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是整合点的不同定义。正确运用整合点的诊断方法,才能在现代教学设计中,找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

4、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发展为本。”作为教师要尊重终身教育观,做好解析者,示范者,组织者,启迪者,指导者,给渔者,促进者。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观。做到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互,合作,会学习,会活用。要以优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支撑创新,因材施教。处理好尊重鼓励,民主平等,学会合作的师生关系。

三、细节上的渗透

中职信息化说课培训心得体会臻选篇2

关键词: 日本 信息化 教师专业发展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同时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也迅速增长,专业化在各行业中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教师职业已经成为越来越专门化的职业,而且其专业需要越来越明确。所谓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从业人员,为了适应日益专门化的教师职业的要求,而有意识进行的、以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和发展过程。①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必然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在具体教学形态上表现为技术整合的教学,要求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并将之更好地加以利用为教学服务。信息化教育不仅是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而且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②

世界上很多国家大多是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为了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都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日本的发展速度很快并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我国在这方面,比起一些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落后,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使我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灵活使用信息的能力在新的信息化领域中较快发展。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看日本在面对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日本的各项新举措

日本文部省于20_年2月15日,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和最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20_年10月29日,日本文部科学省针对最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制定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指南》。20_年4月28日,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教育的信息化构想——以创造与21世纪相符合的学习和学校为目标》。通过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日本为了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水平,十分重视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一)《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指南》。

20_年2月1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和最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基础教育的指导大纲,新指导要领于20_年在小学全面实施,20_年在初中全面实施。

20_年10月29日,日本文部科学省针对最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制定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指南》。借助此次新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充实信息教育和授课中的活用ICT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③

该指南从九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日本在这个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这九个方面分别是: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的信息化;学习指导要领的教育信息化;学科指导中的ICT活用;信息教育体系的推进;学校中信息伦理教育和家庭·地域的合作;提高教师的ICT活用能力;在学校中ICT环境的完善;特别支援教育中教育的信息化;教育委员会·学校中信息化的推进体制。

在提高教师的ICT活用能力的一项中,首先阐述了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的必要性,然后列出了教师的ICT活用指导的核查单。这个核查单包括5大项18个小项。五大项分别是:教材研究、指导的准备、评价等的ICT活用指导力;授课中的ICT活用指导力;儿童(学生)的ICT活用指导力;指导信息伦理的能力和校务中ICT活用指导力。

在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和培训中提到,为了推进E-Japan的战略,所有教师都能使用电脑进行指导的结果,以全国的公立小学中学高校等为对象,通过自己评价的形式进行调查。从平成19年(20_年)3月开始,为了把握“IT新改革战略”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达成情况,开展基于《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的核查单》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的状况,有明显的地域差距。

培养每一个学生儿童有计划、有系统地活用信息的能力的同时,把活用ICT的学习场面有效地导入授课中,打造“听得明白的课堂”,将变得非常重要,为了提高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有必要有计划地推进学校和教育委员会·教育中心的培训等。在学校,教室配备电脑和投影机、电子黑板、校内局域网和网络接续的宽带环境,给每个教师配备一台校务用的电脑,在改善ICT环境的同时,在期待中有计划地实施培训。

而且,在改善学校的ICT环境,在授课和校务中推进ICT活用时,会出现基于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的核查单,自我评价变得有点低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培训新机器的操作技能,展开学习,同时教师要高难度地活用。因此,明确ICT环境改善所需的培训内容,积极活用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有必要有计划地实施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相对应的培训。

另外,为了避免伴随年度末的人事变动和工作分担的变更而影响ICT活用,只让信息化担当教师(信息主任)管理培训,而不管理校园局域网等的管理工作。例如:在“信息化推进委员会”和“信息部会”等的校内组织中,有必要联合教务主任、研究主任等人推进培训。在第二节中,这样的组织标记为“信息化推进委员会(信息部会)”。

那么,什么才算是有效的培训呢?为了提高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积极活用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核对表,信息化推进部门(信息部会),制作培训路线图,明确目标,有计划地实施培训。这些培训包括提高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的校内培训和教育委员会、教育中心实施的培训。

校内培训包括:活用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核对表的校内培训,明确ICT活用的目标的校内培训和校内培训的形态。

在学校现场,为了活用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的核查单,五个大项目的均衡培训,有必要实施全体培训和个人培训。因此,信息化推进委员(信息部会)得到学校CIO(校长管理职)的指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作培训计划,信息化担当教师(信息主任)和教务主任,研究主任等作为讲师推进培训,参加教育中心等培训的教师作为讲师进行培训,必要的话,招聘外部的讲师,采用讲座的形式培训,进行符合培训内容的全体培训。教育委员会、教育中心实施的培训不是单纯增加培训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状况实施校内培训。

教育委员会、教育中心实施的培训包括实施培训讲座,在各个学校制作培训工作表,有计划地实施培训。

(二)《教育的信息化构想》。

20_年4月28日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教育的信息化构想—以创造与21世纪相符合的学习和学校为目标》。④

该构想从七个方面谈论了日本对教育信息化的构想,分别是:创造与21世纪相符合的学习和学校;培养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场所里信息通讯技术的灵活运用;在特殊学校里信息通讯技术的灵活运用;学校事务信息化的理想状态;对教师支援的理想状态;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

对于“对教师支援的理想状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论。教师的职责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活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支持体制的理想状态。

1.教师的职责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活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创造适合21世纪的学习和学校,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并期待产生适应它们学习的作用。

关于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并不仅仅止于信息机器事物操作的讲习,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活用为契机,在培养学生恰当的信息活用能力的同时,密切联系全体改善过去的指导方法的现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1)教师培训

基于文部科学省做成的检验单而进行的调查,具备ICT活用指导能力的教师,地域之间的差距很显著。参加平成21年(20_年)度中的关于ICT活用指导能力培训的教师,占全体的19.2%。教师的ICT活用指导能力的提高和地域间差距的纠正是紧要的课题。立足于包括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职责分担,以及和大学携手合作,在职教师的培训是有必要的。

国家,要提供基于网络的e-learning培训、以面对面的专题研究讨论为中心的地方公共团体的培训指导者的培养、教材的制作和提供、社会性网络服务(SNS)等,实施关于指导方法等的信息交换的机会。

另外,在地方团体,比如在教育委员会和教育中心等,活用国家培养出的培训者,培养培训和校内培训的指导者,以和大学合作提高ICT活用指导力的讲座、授课研究等,符合具体授课的专题研究讨论会等为中心实施。在“十年经验者培训”、“教师资格证更新讲习”上,有必要充实关于活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培训和讲习。另外,信息通信技术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的同时,要运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所以对于临时聘请的教师和办公人员,也要切实确保他们的培训机会。

(2)教师的培养和录用。

培养接受师资课程认定的教师的大学,根据教师资格证的施行规则,必须修完作为“信息机器的操作”和“和师资课程和指导法相关的科目”的“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包括信息及其和教材的活用)”。但是,关于具体的授课内容,委托给各个大学自己做决定,这些科目的学习不应止步于主要学习信息机器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上。

基于中央教育审议会的讨论研究,在培养教师的大学和教育职业研究院,协同教育委员会和教育中心,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培训体制。

另外,各地方团体在录用教师时,必须考虑到ICT活用指导力。例如在选拔时,要考虑到,面试者在模拟授课中能否活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在大学里的师资课程的学习情况。

2.教师的支持体制的理想状态。

(1)教育委员会和学校等的体制的完善

在教育委员会里配置作为教育信息化总责任者的教育CIO。教育CIO、总管教育的信息化、设想的构建及基于此的措施的实施。

另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CIO,配合教育CIO,调整学校内外的联络,理解信息通信技术的活用意义,在学校经营计划和学校评价上,赋予教育信息化的地位。

(2)外部的专业人员的活用。

为了普及和巩固信息通讯技术的活用,配置作为外部人才的ICT支援人员,设置适合地域实情的帮助平台,信息末端。信息通信网络的故障处理,为信息通信技术活用的课程提供了参考。近几年,培养ICT支援人员的大学出现了。

二、由日本在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引发的思考

我国针对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在教师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本在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在硬件设施上注重细节,在软件设施上追求完善。

为了提高教师的ICT活用指导力,在学校、教室配备电脑和投影机、电子黑板、校内局域网和网络接续的宽带环境,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校务用的电脑。在改善ICT环境的同时,在期待中有计划地实施培训。

为了避免伴随年度末的人事变动和工作分担的变更而影响ICT活用,只让信息化担当教师(信息主任)管理培训,而不管理校园局域网等的管理工作。例如:在“信息化推进委员会”和“信息部会”等的校内组织中,有必要联合教务主任、研究主任等人推进培训,即设置专门的人负责信息化教育的推进。

日本教育文部省无论是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还是软件设施的完善上,都下了一番工夫,从而保证教师信息化教育的顺利执行。

(二)联合外部力量,做好教师培训。

为了普及和巩固信息通讯技术的活用,配置作为外部人才的ICT支援人员,并且培养ICT支援人员的大学出现了。在职教师的培训要立足于包括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职责分担,以及和大学携手合作。日本很好地借助了外部的力量,完成培训教师这一重要的工作。

我国针对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外,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在信息时代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①②刘密.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之比较研究.科教文汇,20_(10).

③「教育の情報化に関する手引についてhttp://mext.go.jp/a_menu/shotou/zyouhou/1259413.htm.

④教育の情報化ビジョンhttp://mext.go.jp/b_menu/houdou/23/04/__icsFiles/afieldfile/20_/04/28/1305484_01_1.pdf.

参考文献:

[l]刘密.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之比较研究.科教文汇,20_(10).

中职信息化说课培训心得体会臻选篇3

[关键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影响因素; 发展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卫军(1976—),男,甘肃通渭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究。E-mail:wangwj@nwnu.省略。

一、引 言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社会各方面关系中的游戏规则突变,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社会信息系统是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计算机网络则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神经中枢。如果说教学信息系统是整个教学的神经系统,那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无疑是促进教学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助推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由若干子能力构成。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针对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各自为政,内容体系不协调、不衔接,甚至相互重叠,信息化教学能力价值取向严重偏向,资源配置缺乏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推行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职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一体化,需要通盘考虑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以实现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促进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也是有指向的。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动态变化的要求,相应地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也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素质、追求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实践中,信息化教学能力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动态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于学习、教学实践和协作教学等,直接的动力源泉更是来自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情意和发展的自主性,需要教师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有目的、有指向的过程。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结构看,寻求教师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其归宿,而教师整体知识体系的发展是指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创造。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能力结构看,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归宿,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是指向了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发展,都是有着明确的指向性。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一定的系统中进行的,既有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也有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社会的因素和学校的因素。[1][2][3][4]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影响因素表现也不尽相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就是在内部与外部、学校与社会、职前与职后的不同张力中向前发展,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其中,教师因素包括有能力、信心、态度、时间等;学校因素包括有组织、资源、培训、交流等;社会因素包括有技术发展、教育制度、专业地位等。教师因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环境因素的方式而伴随存在。[5]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个主要影响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着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因素张力的相互作用下,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情意为出发点,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智慧创造为终极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宏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一样。虽然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并没有直接参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具体过程,但这些条件和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发展的进程。宏观层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主要是促进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政策的保障、教育改革的引导、学校组织的支持以及教师成长的动力。

1. 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教师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关键环节。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领域后,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方式、教育信息资源、教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要求,则必须要主动实现其自身角色转型、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也就是说,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还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更要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方式已明显多元化,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教育教学信息源。严格意义上,从信息的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自从出现了专业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信息化、符号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过程。只是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加彰显其发展的时代性。信息化社会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人才,教师则首先需要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发展。应该说,信息化社会呼唤教师专业的信息化发展,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能力,尤其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深入渗透教育的发展需要。

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能力发展的期待,要求教师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懂得一般教学法和学科教学法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发展成为教师的信息化学科知识、信息化教学法知识和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逐步生成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技术基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和信息化教学实践是主体,信息化教学智慧是最高期待。信息化社会中,完整意义上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四个方面①:信息化教学情意、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智慧。

2. 国家政策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专门针对信息化社会中的教育规划、教育改革方案,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教师信息技术与能力培训等,教师的信息化发展也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予了支持与保障。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看,各国的政策支持与保障,集中体现在相关严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国家层面的培训项目支持等。各国都在加强开展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对教师的相关能力要求也在动态地调整。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_年又颁布了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美国公布的《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_版)已历经四次修订,新加坡的Master Plan(简称MP项目)规划也是经历了三次修订,并于20_年年初公布了最新的MP3规划。各个国家都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调整着自己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能力发展项目,这是适应了时代变化的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因此也需要动态发展,动态的变化并非是难以确定,而是顺应了时代变化的需要。严选的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既是对教师相应能力的规范,也是对教师相关能力发展项目的引导。我国也早在20_年12月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也相继开展了针对中小学教师相关能力的一系列培训、考核与认证,当然也更应该适应时代变化,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从国家政策保障的层面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相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明确要求,动态调整教师相关能力标准的规范,又要重视对教师相关能力的培训、考核与认证。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国家政策层面应该更加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费投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绝非是依靠单一的相关能力培训就能解决的,培训仅仅是其能力发展阶段的一些重要促进环节而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要系统化和终身化,尤其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教学应用实践策略,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国家也应该从相关政策上鼓励、支持,并有效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国家无论是在政策保障、政策激励方面,还是在经费投入方面,都与西方一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3. 教育改革的引导

为了适应信息化对教育以及教师能力提出的挑战,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的、适应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各国也相继推行了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应该说,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革与引导。我国在基础教育的相关改革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也直接引导了对教育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世界范围内的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也经历了一些阶段性的演变。最初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更多关注的是技术本身的培训。相应地,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就自然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作为衡量评价的指标。目前,我国也有大量研究学者认为,技术培训的模式已经转向了整合的模式。虽然“整合”的概念提法已广泛普及,也很流行,但就本文研究的观念与认识,一直并不太提倡使用“整合”一词,使用“融合”一词会更加符合本文研究的意愿。①正是由于这种培训模式的转向,大量有关教师相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评价研究,重点关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而且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事实上,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或教学的有效性,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已经明显看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美国公布的《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_版)也已经明确体现出了这样的转变,20_年新加坡公布的最新MP3规划中,也看到这种变化趋势。基于以上一些动态的变化趋势,我们也应该将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发展方面。

我国存在教师教育的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现象,在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美国和新加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标准的价值取向变化,强调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①从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看,教师有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相应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而更应该把研究的目光及时转向如何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发展方面。

4. 学校组织的支持

学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发挥的平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中,学校是最直接的促进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支持、资源的准备、培训的参与、教学的交流等方面。

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驾驭和引导责任,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策略,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挥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准备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校长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发挥。二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能力发展的氛围,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而不应仅仅重视针对学科内容知识的教学评价引导。因此,许多国家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时,把学科教师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的同时,也将校长和相关负责人纳入到培训的对象中。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情景中完成。因此,学校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既要完善基本的教学设施建设,也要加大对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备力度。世界各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保障条件。我国在政府层面也相继投入建设了大量的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如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设备配备模式等。

在职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性促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鼓励,甚至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项目培训,或专门针对本校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本培训。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是在国家层面或者是学校层面,对于教师的相关能力培训给予时间保障和经费支持。在职教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学校有责任引导、组织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开展教师间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包括信息化教学集体备课、集体讨论、集体教学研究等。学校既可以组织教师面向本校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的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教学交流与对话。既可以是教师间的协作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的交流对话。充分的教学协作与交流,有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共享。

5. 教师成长的动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最终内驱力则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自信心、正确的态度、时间保证、知识的准备等,都是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直接促进力量。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的发展,是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情意的,这种情意是教师态度和自信心生成的直接促进因素。只有教师本人愿意,并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方面有信心,其能力才有可能得以发展。

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自主地理性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联,从外部看,信息技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内部看,信息技术已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能结构的一部分,它已经渗透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能结构的各方面。教师成长的动力,还包括直接来自于教师自主学习,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自主学习贯穿始终。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既是自主的,也是终身的。只有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信心,也有兴趣,并愿意为此作出努力,这种能力才会有更大的促进。否则,其他一切外部因素知识发展的环境条件,是不会直接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的。

三、中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方法论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要有其促进发展的方法论,这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促进策略的中观层面。它主要表现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等方面。

1. 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从静态走向了动态,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从传授走向了协作,实现了从阶段性教师培训到终身能力发展的观念转变。应该说,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都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促进环节,是能力不同发展阶段的台阶或锚点,不应将其割裂开来,要将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紧密衔接。

世界各国对职前教师,也就是对未来教师的培养都很重视,是从教师能力源头上入手的。如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主要针对的是未来教师,而我国则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在职教师。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在能力发展方面侧重点不一样。职前教师主要以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模仿为主,虽然也有一些教学实践环节,如教学实习等,但总体上要以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在职教师主要以知识、技能在新情景中的动态应用实践为主,当然也包括一些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但要以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实践为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体系,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我国职前教师的相关能力培养,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体系并不规范,甚至在内容安排和教学策略方面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国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亟待规范化、标准化。

我国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状况更是参差不齐,有必要与职前教师的能力培养相结合,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的多元化培训策略。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主要体现为培训层次的多元化和培训形式的多元化。就培训层次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政策能力框架,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参照。可以分别采取教学技术的扫盲与普及培训、技术知识深化应用培训、知识技能的创造教学应用等方式,而不应出现单一的理论讲座与技术知识的不搭界培训等问题。也可以重点就教师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发展项目。就培训方式而言,我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则过多地依赖在职培训。

我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偏低,培训方式又缺乏规范,培训效果不理想,甚至每次培训几乎都是“另起炉灶”。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可以相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如院校培训、校本培训、短期培训、教师研修等。院校培训优势明显,教师可以集中时间,全身心地投入系统学习知识、技能等。教师不可能长期有闲暇时间参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有效利用教师的闲暇时间,根据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情况,开展有侧重的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专题培训等,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也可以参与一些院校或教师教育机构组织的短期的、集中的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这种培训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指导性。教师也可以通过研修,自主地、不定期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学习研究,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个体成长的重要动力源泉。

2. 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

世界各国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项目的经验,几乎在开展面对面的培训方式的同时,都相继开展了网络培训的方式,实现了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的有机结合。如新加坡启动的fasttrack@school计划,即所谓的“学校快捷发展策略”,为组织教师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各种网络的便利;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即CEND),主要是从事远程教育的机构,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有关教师培训的远程服务。在教师培训方式方面,各国也都尝试着如何将面对面的培训与网络在线的方式有效结合。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渠道,包括网络媒介,获取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信息化社会中,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渠道已经多元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获取、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研讨、协作教学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来实现,实现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的有机结合。

3. 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技术知识,职前教师主要通过系统学习的方式获得,在职教师则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培训等方式获得离散的教学技术知识。教学技术知识需要转变为教学应用能力,就需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职前教师可以在学习中体验模仿,通过积极参与教学实习,强化对技术知识的实践应用转化。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将所学教学技术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知识得以及时转化的有效方式。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也体现在能力培训的项目中,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技术学习,并将所学技术知识与教学实践应用有效结合,是教师培训的可行方式选择,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示范性和实践性。

因此,技术知识通过教学实践应用,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动态的教学实践应用又是对技术知识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是技术知识的深化与表现形式。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中,也体现在教师信息化协作教学中,如教学观摩、教学交流研讨等。[6]同时,在教师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发展中,也是将所学教学技术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转化的重要环节。

4. 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

在信息化社会,需要教师既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自主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始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终身性,就需要教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社会的教师协作交流,既包括教师同行间的协作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的交流对话。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既要能够实现面对面的协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发展虚拟的、或远距离的、或跨时空的教师信息化协作与对话交流的能力,后者集中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方面。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有效共享集体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共同体。

毋庸置疑,中观层面的发展策略中,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教学实践是重要的关键性环节。相比较而言,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则更显灵活、开放与非正式。但也正是基于此,发挥教师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非正式环节的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的结合,给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以生命活力。

四、微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

微观策略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系统和直接动力。微观层面的促进策略,集中体现在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

1. 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

教师的自主学习是职业发展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动力源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技术知识积累,促进有效信息化教学,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发展。职前教师学历教育的系统化学习中,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在职教师的阶段性培训中,也需要学习并能够实践应用,以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协作化教学中,同样需要交流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教师在重要环节获得的教学技术知识贯穿于始终的,自然是教师的自主学习。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能力。只有教师一贯的自主学习,才能使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同发展阶段获得的离散知识更具系统化,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更具动态化、可持续、终身化。

2. 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

新西兰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分为关注、学习过程、过程的理解与应用、熟练与自信、应用于其他情景、创造性地应用于新情景。①教师获得的教学技术知识、技能,要实现在其他信息化教学情景中的应用转变,尤其是在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要实现以教学实践应用为主的信息化教学在新情景中的应用迁移。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绝非是简单的技术性教学实践。实践中有反思,反思中有智慧,这种教学实践指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创造与生成。在形式上,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似乎仅仅是“躯体的”,但它显然是教师教学技术知识、技能在具体情景迁移应用中的体现,更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的“头脑”,②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知识的转化,是一种“理论化的实践”。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体系与能力素质的“理论化实践”,实现了在“行动中反思”,并转向了“实践中理论”的生成。[7]因此,教师要以教学实践为主,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情景中,实现信息化教学融合与信息化教学交往,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最终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创造。

3. 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

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是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协作化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协作交流、协作科研等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与发展。帕尔默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8]

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既包括了教师同行间的协作交流,也包括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等,也不仅仅是指面对面的交流对话,更应该突出信息化情景中的协作教学与对话交流等。

[参考文献]

[1] 蒋国珍.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课堂的主要障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_,(12):7~11.

[2]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arriers to the Uptake of ICT by Teachers[DB/OL].省略.uk.

[3] Barriers and Enablers to Teachers' Use of ICT[DB/OL].省略.uk.

[4] 赵昌木,徐继存.教师成长的环境因素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_,(3):16~22.

[5] 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_,(6):15~22.

[6] 史为林.教师校本培训和教师协作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_,(10):17~19.

中职信息化说课培训心得体会臻选篇4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体系建设;存在问题;措施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对我国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最大程度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现阶段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渐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的基层服务体系,但是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培训工作上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急需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的组织的队伍,解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共享工程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培训工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项目。尤其是工作人员的培训是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国家根据目前共享工程建设发展的状况制定了统一培训方案和考核标准,为我国各级文化信息资源贡献共享工程提供培训工作的参考。但是我国人事共享工程的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和专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已经不能满足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训经费不足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作为培训工作得到保障。虽然现在根据地方财政部门加大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金投入,但是在基层网点和数字资源的建设方面缺乏资金的投入建设和专项经费的支持,具体培训工作不能科学有序的展开,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甄选性只能在国家中心和部分省级中心有效展开。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培训工作机制的建立,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资队伍缺乏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的重要推助力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但是现阶段我国共享工程培训师资的素质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师资储备也严重不足。尤其在基层服务网点的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普遍偏低,制约着基层服务点服务质量的提升。所以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保证优秀师资实现共享,促进基层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保证基层服务网点的服务质量,推进共享工程的发展。

2 提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水平的措施

(一)提供开放性学习的平台,促进学员自主学习

在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在线培训,摆脱传统培训方式时空的限制,可以实现基层服务网点学员培训水平的提高。基层服务点师资水平不足,所以在线培训模式可以使基层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获取先进的知识技能,实现全时段的在先学习。当然基层服务点的工作人员因为基础技能水平较差,国家中心应该跟根据其具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灵活多样的培训课程,能够使基层工作人员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这样的培训还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二)开展即时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传统的培训工作开展的程序比较复杂,例如,选定教材、安排场地、组织考试等,培训的周期较长。资源共享在线培训的方式可以缩短培训的周期,突破时空的限制,例如,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在家中、办公室或者电子阅览室进行自主的学习,体现培训模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征,提高共享工程培训的远程管理和交互能力。并且多媒体学习课件可以将培训资源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员面前,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方便基层工作人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最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及时更新培训知识,降低培训成本

现在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体系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弊端就是培训资料不能及时的进行更新,很多共享工程资料或讲义往往使用很多年。但是贡献工程建设涉及的内容包括资源建设指标、政策要求、服务任务等,所以只有学习资源持续的更新才能保证培训模式度特定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让基层网点的服务人员在数据库相关知识资料的基础上,树立独特知识网络理念。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在线培训模式可以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和共享,合理配置了优秀的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在线培训模式除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还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资源的协调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体系中有各种形式的资源内容,这些内容共同促进了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体系的成熟与发展。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在区域内大力宣传文化信息活动,与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的质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也是促进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充分调动区域内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源,能够促进培训的不断深化。现在我国各个区域内的文化信息资源比较丰富,对共享工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利用其专业性的培训大量社会需要的人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的内容,还能为各个机构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在进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的时候,要严格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展开培训活动,保证培训实施的内容充分的反映当前先进的社会文化。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最大程度提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的效率。

3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模式构建思路

(一)有机整合共享工程知识体系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培训类型包括:第一,根据培训内容可分为,管理服务类培训、技术技能类培训、资源加工类培训以及服务方法类培训;第二从培训层次上划分可分为,省级中心培训、市县级中心培训、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网点培训等;第三,从培训媒体上划分,可分为文本类培训、视频类培训、多媒体教程类培训。其中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模式可以将以上所有类型的培训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不断体现培训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基层服务网点工作人员的学习需求。

(二)具有在线培训管理功能

实现在线培训不仅是教学资源数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是一种培训管体系,具有共享工程的日常管理功能。其次,国家中心应该统一管理规划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在线培训模式,以专业队伍的服务降低共享工程业务的运行成本,提高在线培训服务质量。在具体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各服务点的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防止出现内部责任推卸的现象。其次,国家中心应该在构建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渐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的基层服务体系,但是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培训工作上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国家中心应该提供开放性学习的平台,构建在线培训模式,促进学员自主学习,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卫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探讨[J].图书馆建设,20_(08)

中职信息化说课培训心得体会臻选篇5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_)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_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_年-20_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_-20_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展开全文
文学范logo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用户投搞发布,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支持IPv6 辽公网安备21010602000989号 辽ICP备2023001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