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所谓“材”与“非材”,关键在于用。
然而,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抑或是整个人类本身,在其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都必然会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事物能否体现其价值也就必然受制于诸如时间、空间等多种客观条件。古往今来,多少事物不是如此?这样的事例发人深省。
在今天,彼处无用而此处有用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孤独症患者的智力与弱智无二。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无法完成正常的社会活动。然而,他们却因祸得福,在某些特定领域,诸如音乐、记忆、计算等方面拥有过人的天赋。这些特殊的“千里马”一旦被“伯乐”识中,无不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事物是复杂的。这种复杂不仅表现在其属性的多样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发展的不定向性上。因此,我们只有辩证地、发展地看待事物,才能“物尽其用,材尽其能”。面对一事物,我们应客观、全面地分析并掌握其全部客观性质。从中提取对此时此地有用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再加以利用,使各种有用性质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以发挥其功用。若事物在此时此地未表现出任何价值,也不要轻言放弃,妄下定论;不如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密切关注其在今后的一切可利用空间或价值。即使我们受自身所处的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发现其在未来的价值,也不妨先谦虚地接受,说不定哪一天你收藏的顽石中就会惊现美玉呢!
人才的断层
据《中国青年》报道,一个日本高级外交官私下对中国朋友说:“我们 70 年内不怕中国,因为中国严重缺乏中青年科技人员。”日本人的断言,并不全是危言耸听。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才问题上,我国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危机。调查表明,在当今中国科技界,面临着 10 ~ 15 年人才断层, 35 岁到 45 岁的科研带头人已成了“稀缺动物”,战后的日本,凭借科技实力跃居世界工业强国之列。他们深知科技的发展对一国前途的作用,这种影响在 21 世纪将更为突出。而当今中国所缺的却恰恰是决定一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们。
断层 ! 这已不仅仅是科学界的忧虑,这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没有必要的科研队伍,何来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 ? 哀亡的民族,不正是从生产、科技的落后开始滑坡的吗 ?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已经尝过,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那痛苦的一幕。
人才要有能发挥作用的舞台
宋徽宗是个优秀画家,却偏当皇帝,结果不称职:李煜是个优秀的词人,又当皇帝,最终亡国。晋惠帝司马衷有个儿子不爱读书,却喜欢做买卖,在宫中和下人一起杀猪卖酒,竟锻炼到可以用手来估掂肉的斤两,不差毫厘,成为个称职的售货员,又叫他当皇帝,使得太监专权,国家治理得乌烟瘴气。人才要适位才能发挥作用。
人才要有想像力
有这样一则故事,大概说的是孩子们猜想蛇蛋里面会孵化出什么来。中国的孩子认为蛇蛋里孵出来的当然是小蛇;而美国的孩子却说,里面会孵出一个克林顿 ! 不管这件事有多大的可信性和可比性,我认为在想像力这方面我们确实呈一种下降的趋势——僵化古板的动画片、循规蹈矩的学前教育、单调重复的家庭教育、千人一面的小学教育、死气沉沉的中学教育、产业作坊式的大学教育,我真的搞不清楚有关人士是怎么想的,究竟想培养什么样的所谓人才 ? 别的人说,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想像力,变成了呆子、傻子,会有什么前途呢 ? 没有了想像力,还谈论什么其他的力 ?
人才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
学哲学的研究生进银行点钞票,学生物化学专业的办起了个体修鞋服务部,学空调制冷的在销售糖果,还有大学生进了殡葬场。大学生低就业现象已越来越多,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方面是大量的下岗工人、农村青年没活儿干,一方面是大学生用非所学,从事知识含量低的工作。这是人才的双重浪费。我们正处于急需人才的时代,并且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还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只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保证我国各方面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