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文学范 > 专业文库 > 3号文库 > 正文

如何弘扬建党精神(臻选11篇)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如何弘扬建党精神(臻选11篇),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文学范每日更新工作总结范文,工作计划范文,优秀作文,合同范文和个人简历范文等等…更多范文等你来发掘!

【篇1】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第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政治品格。

  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引导和激励一大批有志之士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投身伟大的解放、革命和建设事业之中。《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的生动诠释、伟大实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革命战争年代,夏明翰身陷牢狱坚贞不屈,留下“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的豪迈誓言;渡江战役打响时,马毛姐冒着枪林弹雨多次横渡长江,成功运送解放军登岸;抗美援朝中,王占山坚守阵地四天四夜,打退敌人38次进攻,身体留下几十个弹孔……

  在生死考验面前,是什么让他们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答案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一以贯之的责任担当。

  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百年风华,初心依旧。今天,我们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才能始终与人民在一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一以贯之的革命本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为崇高神圣的理想而献身,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可以说,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从“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到“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再到“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刘伯坚……无数革命前辈前赴后继,用热血浇灌理想,以生命奉献家国,书写了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淬炼出可歌可泣的伟大建党精神,全面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已经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

  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

  对党忠诚是每一位党员在入党宣誓时对党许下的庄严承诺,不负人民是每一位党员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相互统一的。对党忠诚的本质要求就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就是对党的最大忠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

  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建党百年来优秀经验之集大成。它们紧紧围绕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分别从党与国家、与人民、与社会、与自身四个维度出发,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

  党与国家——实现中国的伟大民族复兴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党与人民——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决定了必须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党与社会——要坚持信念理想,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必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并积极推进社会革命。

  党与自身——打铁还需自身硬,积极进行自我革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才能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凝心聚力。

  伟大实践造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进一步激励伟大实践。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学习、感悟、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奋斗力量,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坚定地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篇2】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整整100年了。100年对于不同政党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来讲,百年只是宏伟事业的开始,只是威武雄壮活剧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那么,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什么?***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结、概括、提炼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这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思想精辟、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意境深远,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是我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把金钥匙。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的全面总结

  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伟大建党精神,一直激励全党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这两大历史任务,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提出来的。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挽救中国于危难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毅然肩负起近代以来中国其他阶级及其政治力量不能肩负的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继续奋斗。经过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持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什么?就是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不懈奋斗史,就是10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不怕牺牲史,就是100年来我们党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怕牺牲的历史;理论探索史,就是100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理论探索的历史;为民造福史,就是100年来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为民造福的历史;自身建设史,就是100年来我们党为了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勇于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得以铸造和不断弘扬。不懈奋斗史,始终激励全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不怕牺牲史,始终激励全党坚持理想信念;理论探索史,始终激励全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为民造福史,始终激励全党坚持光荣革命传统;自身建设史,始终激励全党坚持推进自我革命。

  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性贡献。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伟大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进步事业等方面。我们党对国家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就是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使国家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我们党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就是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使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就是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历史,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党对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进步事业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就是深刻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性贡献,是伟大建党精神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特质的生动写照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00年来,我们党就是按照这样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来建设党的。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特质的生动写照。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的是我们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思想优势。我们党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认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10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立了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我们党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是:党的事业每发展一步,党的理论创新就前进一步;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真理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实践中获得并坚持的,理想是我们党在进行理论武装中确立并坚守的。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的是我们党初衷不改、本色依旧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0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的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样为的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的是我们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精神优势。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由于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异常艰巨。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进步就必须付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10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才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胜利,抵御和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我们才在应对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技的、意识形态的、文化的、社会的、自然界的、国内的、国外的各种风险挑战中赢得了优势、赢得了主动、赢得了未来。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的是我们党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道德优势。中国共产党聚集了中华民族众多最优秀的儿女,他们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忠诚是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质,人民在共产党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靠忠诚滋养,靠奋斗培育;忠诚靠道德支撑,靠实践锤炼。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内涵,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精神构筑史。100年来,我们党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伟大精神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和本。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完成不同历史任务,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延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塞罕坝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突出表现和具体体现。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和魂。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伟大精神,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内容和精神实质是相通的、统一的、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定信仰、坚守理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私奉献、担当使命、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坚持真理、不怕牺牲、自强不息、永远奋斗等关键词、核心语,是各种精神的内核和基本要素。伟大建党精神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条红线,是党的各种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宏伟目标催人奋进,但要胜利实现还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不懈怠、不骄傲,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奋勇向前。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总书记指出:“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黑天鹅”“灰犀牛”还会不期而至。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不断取得斗争新胜利,不断打开事业新局面。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背离党的根本宗旨而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要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篇3】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建党精神已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将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党员在全新开馆的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里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切实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论兴则党兴,思想强则党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之路必然有各种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惊涛骇浪,必须时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弘扬不怕牺牲精神,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担当作为,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创新,甘于奉献,为了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20_年7月15日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图为观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上观看飞夺泸定桥展陈。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真正把对党忠诚作为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来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篇4】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思想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上、行为层面落实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求。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着重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等中国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弘扬

  一、中国精神的含义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_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三、中国精神的当代弘扬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_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坚持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_,6.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1997,党建,(10),4.

  [5]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_,(4).

  [6]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J].法学家,20_,(2).

  [7]梁瑞英.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_,(5).

  [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_,(10).

【篇5】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的风,翻开了九十三年前的那一页。那一年,“东亚病夫”的称号不再属于中国;那一年,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那战争的年代里,中国人民躲躲藏藏,中国处处枪林弹雨,中国人民饱受折磨!但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如同黑暗的中国重见光明,我们的革命也从此有了方向。

  今天,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四周偶尔听见一阵翻书声和笔尖飞速滑过纸张的声音。窗外是一片初春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快乐地生活、学习。回首中国当年所受的耻辱与不平,我不禁感到热血沸腾。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亲爱的祖国,她的身躯已是千疮百孔,她的脸庞饱经风霜。作为中国人,没有一个人不为此感到痛心。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这一个个战争刻骨铭心。这其中,又有多少人民英雄牺牲!伟大共产主义战士__曾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__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浩气凛然,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劝降,__痛斥他们:“让我投降?休想!”刘胡兰的事迹令我们痛心,毛泽东曾说刘胡兰是“生的光荣,死的伟大”,她牺牲的时候和我们差不多大,而我们现在,也能像刘胡兰那样英勇不屈吗?江姐说过这样一句话:“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用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这句话,令今天的我们感慨万千,一个女同志,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竟能说出这样铿锵有力的话来,足以令全国人民敬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不怕流血牺牲,为了新中国,他献出了自己仅仅十九岁的生命。

  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国家,宁死不屈;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和平的今天,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繁荣、走向富强!这就是共产党,这就是不屈的中国人!

  如今,已是21世纪的第14个年头了。而中国,却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各种资源严重不足。我们的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新的陷阱和挑战,而这些,正需要我们这一代去解决。我们的国家需要新的人才,就如同房子需要支撑它的房梁一样。因此,我们就要做这一根根“房梁”。

  在党的九十三岁生日之际,我要把一个中国共青团员的心声告诉我们伟大的党!现在,我已成为一个光荣的共青团员了。共青团,是共产党的有力后盾,是中国未来的栋梁。我立志要做一个优秀的共青团员,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再创辉煌!

【篇6】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深刻诠释,鲜明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深入阐明了传承这一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号召全党同志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我们党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深入挖掘建党精神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而赤诚奉献的历史,是迎难而上、勇担重任的奋斗历史,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史。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建党精神的形成、百年发展与当代传承,既反映了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也呼唤着建党精神与时代伟业相结合。深入挖掘建党精神时代价值,对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准确把握建党精神内涵实质。科学提炼、准确把握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对指引全党不断战胜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把握建党精神内涵实质,应注意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刻理解领会忠于信念、坚定理想是建党精神的统帅之魂,顺应潮流、勇担重任是建党精神的关键之要,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是建党精神的血脉之基,牺牲奉献、为民谋利是建党精神的固本之源。

  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大力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底色,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提供了不竭动力。建党精神及其所承载和体现的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和基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因此,在新时代要着力凝练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将感想、感悟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和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以新一轮“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答好新时代的答卷,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篇7】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一步汲取精神养分、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锤炼精神品质,把伟大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为青少年创造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让我们的青年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让我们的青年能够沐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阳光下成长。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青年应当拥有高度的理想信念,听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品德,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见,青年之于国家,是相当重要的。培养青年的理想信念,让青年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

  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青年是同时代共同发展的一代。当代青年学生必须加强学习,积极进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新时代强国富民的重要战略。志存高远,胸怀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青年一代的基本要求。青年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学习知识是青年的首要任务,广大青年要通过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积累,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篇8】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论文摘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着力构建现代道德规范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是应该把构建现代道德规范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道德规范构建有历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显和谐中国的社会底蕴。从而更好的去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面临的“道德失范”现象。

  [论文关键词]中国;道德规范;建构;启示

  一、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精神

  中国传统伦理源远流长,精微而博大,这对我国传统道德规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系统与建构原理。这种系统与原理是传统的道德规范特质不可缺少的要素。这里我们抛开些先验的理论模式,从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本身的特质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总结。

  1.家族本位

  中国血缘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伦理精神以家族为本位,因此在道德规范中人们也以家族利益为核心。正如黄建巾先生所说:“巾土以农立国,国基于乡,民为聚族而居,不轻离其家而远其族,故道德以家族为本位。所谓五伦,届家者三,君臣视父子,朋友视兄弟,推为则四海同胞天下一家。”

  这种家族本位主要表现在人伦关系中以家族血缘为原型,设计整个人际关系。血缘家族是传统伦理的根本,它在伦理生活,伦理精神中具有绝对意义。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出发点以及人的确立方式等都有着浓厚的家族本位思想,如孟子在“人伦”中把调节家族内部的核心关系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列为首位: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腾文公上》)。《大学》提出“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表明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后来董仲舒制定的“三纲”中,“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内容,其中两纲属于家庭伦理。因此,家族精神既是人伦的原则与出发点,又是人伦的归宿;既是人格的出发点,又是人格的最高理想。家族的原理就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原理,家庭精神不仅是中国道德规范的根本精神,而且也是中国伦理精神的根本,这种家族精神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社会道德规范上,它使血缘关系成为整个社会的根基;在个体道德规范上,以考悌为核心;在思想上,以亲疏、亲尊为道德思维模式。其次,它确立了传统道德的核心一一维护血缘关系和等级统治的孝亲忠君,始终是封建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第三,以血缘为最高价值取向,“亲”成为价值的始点与标准,血缘宗法足社会结构的原理,形成一种家族式的集体主义。但这种家族的原理与精神,对家庭来说是比较满意的,而对国家则是灾难性的。第四,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伦理,也造就了中国的宗法家长制的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的社会。

  2.重义轻利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是“重义轻利”,那么很显然在巾国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将“重义轻利”就作为一条指导行为的道德规范。所谓“义”,主要指道德伦理,后经董仲舒,朱熹将它哲学化和神化为“道”或“天理”。所谓“利”,指个人的私利、私欲,并不泛指国家、民族的普遍利益。在中国史上,体现“重义轻利”思想的例子数不尽数。如,孔子言:“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子罕言利”(《论语·子罕》)苟子主张以义制利。他说:“正义而为谓之行。”(《正名》)即认为符合义去做,就叫做德行。又说:“利少而义多,为之。”(《修身》)“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到了汉代的董仲舒那里,在义利关系上,仍是重义轻利。其言日:“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权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意者,虽富莫能自存。”(《身之养重于义》)明清之际王夫之也认为离义无利。《尚书引义·禹贡》说:“立人之道日义,生人之用日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人害,人用不生……”但中国的重义轻利思想实际上是被当时统治者利用,最后变成了被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应无条件服从统治者的利益,而且是绝对的服从,故有“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说法。这种义利观更加突现了中国人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上是以“重利轻义”为道德准则的。

  3.个体至善

  在中国伦理精神中,个体至善的传统也是表现的相当明显。因此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主要是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中国伦理强调道德修养,强调克己,提倡存理灭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这种追求个体至善的价值取向的体现。孟子提出的存心、养气、寡欲思想;孔子的“克己”、“修己”、“正身”的修身方法,等等,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社会所倡导人们个体至善的道德规范。根本旨趣是改变自己以适应或维持社会秩序。它以个人本性即善之人性为起点,强调个体的上心诚意与修身养性。修身养性实质上就是以“道德我”克服“欲望我”,达到道德上的超越。在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强调通过个体道德主动性的发挥来完善人格。这种价值取向,它不是以追求社会及社会规范的公正合理为目标,而是以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自觉遵循即个体至善为条件,一是在政治生活中,就导致这样的现象:个体越修养,越至善,政治越专制,社会越不合理,也就是在造就“道德的人”的同时,维护着一个“不道德的社会”(封建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悲剧。

  4.中庸和谐

  中国伦理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的中庸境界,这种“极高明”的中庸境界落实到道德行为上就是求和执中,无过无不及,这种中庸和谐的伦理精神也正是社会所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严格按照孔子要求行动,求得个人伦理的贯通和谐,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达到人性的提升,由此也达到人伦建构与人性提升的和谐。中庸之道,就德性状态来说是执中,就价值取向来说是求和,就最高境界来说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和”包括个体德性的“和”与社会伦理的“和”,不论是个体德性的“和”还是与社会伦理的“和”,总的来说,就是要达到各种伦理关系之间的和谐,达到于天下一家的境界。这种“和”的境界,也就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的五伦境界,亦即是孔子“礼”的境界。“礼”的核心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境界就是“和”的境界。总之,中庸和谐的精神是中国伦理的最高精神,而天人合一则是这种精神的最高价值与最高精神指向,它是中国伦理的整体精神形态。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而我们今天要努力创建和谐社会,是与我国传统伦理中追求中庸和谐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5.人情主义

  人情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突出特点,因此中国国民在道德规范中所体现的人情味是十足的,它用人情的法则建立起人们间的伦理政治关系,使人情成为宗法社会的深层的人际结构原理与社会结构原则。人情主义的本质是伦理政治,它是人们在主观精神形态上把伦理与政治融为一体。

  具体来说人情作为一种社会主动机制,其表现为正己修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传统伦理中,“君之心为惠,臣之心为忠;父之心为慈,子之心为孝。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结果就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人情主义使社会生活具有较浓的人情味与人性气息,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人情主义精神形态的最好表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那种人情味一直教导着人们要知恩图报。直到今天,中国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仍然比较注重人情,应该说是历史的人情种子留在了我们体内,不断的滋生着,约束着,也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二、中国道德规范的重建

  以上从家族本位、重义轻利、个体至善、中庸和谐及人情主义论述了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有很多旧的规范已经僵化,并且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桎梏,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规范都不合情合理。因此,中国伦理中的道德规范精神哪些仍需保留,哪些需要抛弃,在这里就形成了问题的关键。中国伦理中道德规范的重建是势在必行了。

  根据时代精神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起新的、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这是近代以后的中国道德规范发展的大趋势。如果把中国道德规范的建构放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国际大潮中,新中国道德规范的建构就是由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精神与民主精神,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科学、民主的精神来源于西方,但是我们不能将西方的东西全盘引进。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精神是有很多问题,有些道德规范可能既不尊重客观必然性,又无价值意义;有些道德规范可能尊重客观必然性但元价值意义或有价值意义但不尊重客观必然性,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只有在传统道德规范了注入西方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才能给原有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伦理和科学、民主的统一,既是中国文化的新模式,也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突破,具体问题如下:

  1.“家”与中国道德规范

  在前面,我们谈到“家族本位”是中国道德规范精神的根基,血缘关系构成中国伦理关系的范式,家族道德规范成为个体德性的源泉,“家”在中国伦理中具有绝对的地位。家族本位给中国伦理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人伦建构上,它形成了“血缘一宗法一等级”三位一体的关系。它的优点在于在个体德性上强调孝道,人伦情感,整体至上等,这恰恰是尊重了客观必然性。这些好的方面,我们仍要继承、保留并发扬光大,但是这种家族本位的道德规范中也有十分明显的缺陷。它使人的伦理精神意向局限于家族之中,用血缘关系厘定社会关系,从而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产生了不道德的社会(封建社会),应该说,中国人精神结构中法制观念、自主意识,自由意识的缺乏与这个缺陷是分不开的。这却有违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直到现在中国人在这三方面意识中仍然完全摆脱不了此困境,因此,中国道德规范的重建,一方面要改变原有家族精神中的不足方面,保留并发扬其中具有优越性的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据家族关系的变化改变伦理精神的原理和结构。概括地说,就是要改变家族本位的传统,由家族本位变为社会本位,使家族伦理变为社会伦理。同时要改变由家族权威而导致的尊卑等级的传统,形成民主、自由的伦理基础。中国伦理精神的家族本位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精神对其加以改造,形成一种新的伦理精神格局。只有这种既能保持优点又能克服缺点的新的道德精神,充分体现出它的客观必然性和价值意义的道德规范,才能被我国公民内化并发扬光大。

  2.“人”的理念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对“人”是及其重视的,甚至将人放在核心地位。因此它强调“个体至善”“重义轻利”,当然“个体至善”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强调义务、轻视权利。因此,塑造了极高的圣人人格。这种伟大的人格在中国史上随处可以体现,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困忧民形象都是如此。

  在这种人格力量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培养出…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些理想人格表现出一个共同倾向,他们的主体性只是道德的主体性,即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性,他们不追求个人的地位、基本权利,而是处处追求着道德理想,处处体现着献身精神。没有把自己放在“人”这个主体的显赫位置,也不注意对自我的珍视,如与之相联系的俗语就深刻地表现出了这一点:逆来顺受、唾面白干、看人脸色行事、得饶人处且饶人,等等。人活着首先不是以自我为主体,甚至不知道自己首先是个人,几乎是在为别人活着,很看重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种价值取向,桎梏着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体毫无个性和独立性,有的只是无条件的认同和追随,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也毫无民主意识。这样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严重相悖。因此,中国道德规范的重建,必须倡导人们不仅要有道德的属性,更重要的是有政治的、经济的属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弘扬主体意识的同时,充分肯定个人的责任感意识,应充分重视人的权利,达到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而且要大力倡导民主,学习西方的民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情主义问题

  中国人注重人情,直到现在可以说中国人仍然是比较有人情味的。这种人情主义道德观有它的可取之处,比如说,造就了知恩图报的人格,人与人之间宽容、互助的特征,以及就像在前厨说到的,在传统伦理中的那种“君之为惠,臣之心为忠”,“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优良传统美德。但是,演变到今天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负面的影响,那就是愈演愈烈的人际结构原则和社会结构原则。这种人情精神的根基使得“亲亲”是出发点,亲属之间、朋友之间,任何事情都好办,无能也提拔,处处托关系,找门路。导致了我们今天颇于无奈的腐败现象。这一切不足我们想要的道德价值取向,因为愈演愈烈的腐败,只能阻碍社会的进步,社会最终元价值意义获取。如果国人将这种畸形的道德价值取向内化,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不可想象,甚至有被葬送的危险。因此,我国道德规范重建立,应该加大反腐力度,强化公平、公正原则,给每一个人创造一个合情、合理场所,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巾以科学的理念引领人,学习西方的那种科学的用人观念,才能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才能使我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我需要强调指出的足西方社会倡导的许多先进的道德规范理念,我们是应该学习的。但是,在后现代化过程中,西方社会产生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如,性观念、责任感意识,所谓的“人权”意识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闳为,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在拿来西方的“优良产品”时,也混杂了一些“劣质产品”,甚至足“废品”,反而将我国很多传统的优良美德丢掉了。这是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并加以制止的。否则,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字路口上,可能因为国人的严重的道德失范及西方成功地和平演变而迷失方向。这将是很可怕的事情。

  因此,我国的道德规范的重建问题十分紧迫。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便是国人当前严重道德失范的现实表征,其中的内容无不体现出我国的传统美德,更是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通过借鉴两方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弘扬我国优良的民族伦理精神,并且牢牢把握要想让人们内化某种道德规范,必须使此道德规范在尊重客观必然性的前提下获得价值意义。且人们只有内化了这样的道德规范,才是一个良性社会发展所应倡导并发扬光大的。另外,要将我国的道德规范重建赋予世界性的意义与价值,最终实现巾国道德规范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篇9】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我们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10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身,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10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理论探索史。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新征程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要求我们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代表多数人还是少数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党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100年来,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不断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党执政就有了最大底气,就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不懈努力。

  初心就是力量,使命就是方向。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对党忠诚,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篇10】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论兴则党兴,思想强则党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之路必然有各种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惊涛骇浪,必须时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弘扬不怕牺牲精神,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担当作为,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创新,甘于奉献,为了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篇11】如何弘扬建党精神

  摘要: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共产党人和党外仁人志士,在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斗争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一革命精神因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重庆红岩村而得名,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宝库中独具风采的璀璨明珠,从而在中国革命精神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红岩精神;南方局;中国革命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无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经历着各种苦难辉煌中,创造着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锤炼形成的革命精神”[1]。她因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重庆红岩村而得名,与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息息相关,在中国革命精神的宝库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红岩精神的由来

  重庆红岩,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和部分沦陷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红岩精神正是以南方局所在地“红岩”为象征而命名的。

  “红岩精神”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20个世纪60年代的小说《红岩》的宣传过程中。当时,为宣传小说,《中国青年报》在1962年6月14日的第四版专门设置了“红岩精神赞”一栏,其中的《昂首和埋头》一文最后写道:“我赞颂昂首屹立的‘红岩’精神,我也赞扬埋头苦干的‘红岩’精神”[2]253。这是目前发现的史料中最早出现“红岩精神”概念的。当然,此时的红岩精神主要指的就是《红岩》小说中以江竹筠、许建业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精神。

  “红岩精神”概念再次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6月11日,原《新华日报》最后一任总编辑熊复同志回到阔别经年的红岩村,重游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后,写下了四首都以“红岩精神”开头的诗篇:

  红岩精神放光辉,艰难最是创业时。

  长忆鞠躬尽瘁日,不忘“江南一叶”诗。

  红岩精神放光芒,九载山城意气扬。

  魔窟深处酿霹雳,笔墨生涯即战场。

  红岩精神放光明,霜雪资质松柏情。

  敢入虎穴擒虎子,别有异军新华人。

  红岩精神悠且久,八方风雨济同舟。

  黑夜尽处鸡唱晓,红日冉冉照神州。

  随后,1985年10月14日,周恩来的革命伴侣和亲密战友,原南方局领导人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邓颖超同志视察重庆,重上红岩这片热土。在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邓颖超忆古思今,感慨不已,挥笔写下了“红岩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在重庆人民心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邓颖超是正式提出“红岩精神”概念的第一位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从此,红岩精神得以冠名,并传扬开来。

  熊复、邓颖超所提的“红岩精神”已不仅仅是红岩英烈的斗争精神,而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南方国民党统治区艰难复杂的斗争中培养和铸就的革命精神,涵盖了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红岩战斗、生活期间形成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当然也包括在南方局领导下的江竹筠、许建业为代表的红岩英烈精神。

  1991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来到重庆,视察红岩后,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的伟大号召。在重庆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十一年后,20_年江泽民同志第四次视察重庆,对红岩精神做出了经典论述:“风雨如磐的斗岁月,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社会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在新世纪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3]401同一年的10月,胡锦涛同志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红岩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

  20_年12月,同志在重庆市党政干部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重庆的光荣革命传统,熔铸了崇高的红岩精神,是激发和凝聚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0_年1月,更是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实打实、能感知、可衡量的。大家熟知的《红岩》,虽然是小说,但主要人物有原型,主要事件有史实。我读《红岩》是40多年前的事了,至今还记得江姐的难友们赞颂她的话:‘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领导人的讲话充分肯定了红岩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指明了对全党全社会的巨大作用和时代意义,并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了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的伟大号召。

  至此,孕育于抗日战争时期,发源于重庆西北郊的红岩历史文化,从此有了一个确定的名称――红岩精神。从此,作为烈士精神和南方局革命精神遗产结晶的“红岩精神”合二为一,成为新时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红岩精神的独特内涵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时代背景的差异,红岩精神又有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独具魅力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革命智慧

  南方局是党中央建立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前哨阵地,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之上,其复杂性、艰巨性可想而知,“坚韧的奋斗精神”[4]128是周恩来和南方局全体人员的基本精神。在极为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周恩来审时度势,领导南方局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对国民党顽固派既团结又斗争。通过复杂的谈判斗争,既表明共产党对国共合作抗战的诚意,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政治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相忍为国”“斗而不破”,团结教育了中间势力,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维系了国共合作的局面。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南方局的重大贡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智慧。

  (二)“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崇高人格

  抗战时期的重庆,汇集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统治阶级不顾前方吃紧,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社会环境有如“染缸”。红岩的共产党人身处“淤泥”之中,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发展党的事业的需要,“同流”则不可避免。但在周恩来的带领下,红岩共产党人在国统区这一特殊环境里,信念坚定,洁身自好。这种“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崇高人格正是红岩精神所蕴含的最具有鲜明特征的历史内涵,也是异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特质。

  (三)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南方局在重庆秘密成立。此时南方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大局,这也是其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工作[5]10。周恩来带领南方局广大共产党员“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来往,说服教育人家,向人家学习,团结最广泛的人们一道斗争”[4]330。尽可能将国民党统治区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都团结在抗战、民主的旗帜下,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从而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为新中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这是中共统战实践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共统战思想成熟期的代表。

  (四)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

  在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既有处乱不惊、善处逆境的智慧,又有宁难不苟、舍生忘死的勇气。他们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长期坚守重庆,屹立红岩,经受各种考验,开拓了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新局面。周恩来经常告诫同志们:“我们应从最坏的可能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要准备被捕、坐牢,甚至被杀头!不管形势如何严峻,我周恩来和同志们在一起!”正是在周恩来等领导的培育下,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不同战线上涌现出叶挺、张文彬、何功伟、张露萍、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许建业、刘国■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他们“临难勿苟免、以身殉真理”[6]52,用热血和生命践行和发扬红岩精神。

  (五)坚贞不屈、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周恩来率领的这群战斗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共产党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出一切。皖南事变后,周恩来苦撑危局,发表黑暗中的演说:“要牺牲,我们一起牺牲”;抗战胜利后,吴玉章临危受命,坚持斗争,“有什么乱子,我去顶住,顶多是牺牲,牺牲也值得,我也应该负起这个责任”;罗世文身陷囹圄,面临死亡,“决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心续尚宁,望你们保重奋斗”;陈然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这些正是南方局共产党人坚贞不屈、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的生动写照。

  三、红岩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凝聚和升华,在中国革命精神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红岩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历时95年的奋斗历程中,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革命精神。他们继承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凝心聚力、团结战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岩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产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都是中国革命精神中的璀璨明珠,共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7]254。

  (二)红岩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中独树一帜

  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都是产生于特定的地域时空里,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革命精神的地域特征,以及地域文化在其产生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但总体来看,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要么是诞生在共产党创建的根据地,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要么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之中,如古田会议精神、红军精神等。而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尖锐的民族矛盾和严酷的阶段矛盾的社会环境中的产物。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相比,红岩精神是唯一孕育于国民党统治区内,与中外各种势力斗争团结形成的革命精神。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极其险恶的国民党统治区做出了极其出色的工作成绩,培育形成了别具特色、光耀千秋的红岩精神,从而使得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面貌更加完整立体且丰富多彩,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三)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作风的继承和发扬

  抗日战争时期,与延安精神同时代产生的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作风”等优良传统在国民党统治区特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继承发扬。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为开拓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新局面,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坚定贯彻中共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党的优良传统运用于国民党统治区,赋予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三大作风”以新的表达方式和实践途径。如结合国民党统治区实际情况,对秘密战线上的广大党员提出的“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政治要求,为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的“三勤三化”的工作方针,无不是南方局创造性地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生动体现和必然结果,也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作风的智慧宝库。

  历史证明,由周恩来培育、践行、倡导的红岩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一样,都是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和进程中,都是历经千?N百炼凝结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她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见证着民族复兴的艰辛和辉煌;她们继承着过去,更昭示着未来;她们更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生命力,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逐梦之旅上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周勇.红岩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J].重庆社会科学,20_(7).

  [2]丁颖.红岩精神的提法始于何时[C]//“红色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_.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_.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红岩精神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_.

  [6]王庆华,厉华.黑牢诗篇――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诗文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7]周勇.红岩精神对中国革命精神的贡献及时代价值[C]//潘洵,黄蓉生.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荟萃.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_

展开全文
文学范logo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用户投搞发布,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支持IPv6 辽公网安备21010602000989号 辽ICP备2023001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