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幼儿园大班诗歌《路》教案范文(严选3篇),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篇一】幼儿园大班诗歌《路》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弯路、直路各有各的用处。
2.初步了解弯绕的立交桥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便捷作用。
二、活动准备
1.立交桥、弯绕山路的图片
2.故事磁带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我们每天都要走路,有的路是直的,有的路是弯的,你觉得直的路好还是弯的路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自己的想法)
师:有的小朋友说弯路好,有的小朋友说直路好。现在,有两个专门喜欢修路的人,一个喜欢修直路,一个喜欢修弯路,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2.分段欣赏故事
(1)欣赏故事1—12段,幼儿回答问题
师:听了故事之后,你现在喜欢弯路还是喜欢直路呢?为什么?
(幼儿发表各自的意见)
师:每一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有人觉得弯路好,有人觉得直路好,可是,故事中,汽车从山脚到山顶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幼:山路太陡了,汽车开上去会像做滑梯一样往下滑。
师:这个时候你喜欢哪一条路呢?为什么呢?
幼:我喜欢弯弯的路,因为弯弯的路上去很方便。
师:现在大家都喜欢弯弯的路了,弯弯到城市里面修了一条怎样了的路?大家还喜欢他吗?为什么呢?
幼:修了一条像迷宫一样的'路,大家不喜欢他了,因为迷宫的路走起来太麻烦了。
师:现在人们也不喜欢弯弯了,后来直直来帮忙,但是又遇到了什么麻烦啊?
幼:汽车都堵在路口了。
师:那现在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幼:让弯弯和直直一起去修路……
师:大家想了很多的办法,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弯弯和直直想了什么办法。
(2)欣赏故事13—17段,幼儿回答问题
师:他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啊?
幼:弯弯和直直一起动手修路,平的地方修上笔直笔直的路,到了路口,修弯弯的路。
师:弯弯和直直给它起了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字?
幼:立交桥。
师:原来他们两个人合作起来一起修路,平的地方修直路,路口的地方修绕上饶下的立交桥,有了直直个弯弯一起修的路,汽车开起来就方便多了。所以说,在修路的时候要看看在什么地方修路,根据不同的地方来修路。
3.完整欣赏一遍故事,幼儿总结
4.延伸活动—走迷宫
师:刚才,我们听了弯弯和直直的故事,你想不想走一走他们修的路?
幼:想。
师: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迷宫的图,现在小朋友可以一起走一走,看看能不能走到自己的家,图片只有一张,我们在玩的时候要怎么样呢?
幼:不要抢。
师:那我们开始吧。
【篇二】幼儿园大班诗歌《路》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用“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等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通过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篇三】幼儿园大班诗歌《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策略: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
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总结透视的发展阶段、特点与规律。
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
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3)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2.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应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四、学生操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五、展示与评价阶段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教师评价。
六、课后拓展:
学生视野,希望学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