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下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一
(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具体生活事例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建议:
主题图的运用确实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它能把3个例题连成一个完整的情景,可能有更多的教学。但是,学生有个特色就是他始终认为书上的情景用一次是新鲜,用多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陈词滥调,是练习的工具,不具有现实性。这样说,不是贬低主题图的价值,只是根据课堂教学的习惯说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已。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更适合的情景。如:有些学生搬迁,需要增置课桌椅;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制定校服等。或许学生对计算关乎自己价钱的兴趣远比计算植树人数来得感兴趣。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主题图,找出图中相关的信息,再独立列式并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并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乘法交换律建立在前,因此只要得出两种形式之一,就可以依据乘法交换律得出另一种形式,所以不必要求让学生同时记忆两种形式。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规律,再来看书,与教科书上的语言作比较,体会怎样说比较简洁,并让学生知道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可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的填空,包括想一想。注意不要误认为这两种形式(a+b)c=ac+bc和a(b+c)=ab+ac出全,才是完整的乘法分配律。
例3下面的做一做,安排了三道判断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再集体交流,说一说错在哪儿。学生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从形式上作判断;也可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联系乘法运算意义来进行判断。如56(19+28),从形式上判断,56应当与19、28分别相乘再相加,从意义上判断,56(19+28)应当等于19个56加28个56的和,而不是19个56加28。这三道题都是学生经常出现的典型错例,目的是通过判断,引起学生重视,避免类似问题出现。练习六的第6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的练习。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口算。比如,第1小题10312,把它看成求103个12,那么转化为求100个12与3个12的和,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把103改写成(100+3),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由于初学,这三小题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要着急,因为这里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练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在后面第3节教材中还将进一步学习。
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创设情景,引出两种算法教学片段:
同学们我们学校马上就要搬到新学校了,新学校要换新的桌椅,同学们要换新的校服,还有新建的大操场,这节课我们一起算一算有关新学校的数学问题,好吗?
(一)置办桌椅
桌子:132元椅子:68元
师:我们班的桌椅要用多少元?只列式不计算。
生:(132+68)48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括号里求的是一套桌椅的价钱,乘以48得的是全班桌椅的总价。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同的算法么?
生:13246+684613246得的是46张桌子的价钱,6846得的是46把椅子的价钱,桌子的价钱加上椅子的价钱就是全班的总价钱.
师:同意吗?谁是用这种方法列式的?
生:同意。
师::谁用两种方法列式的?
师:做题时想到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去做,我们的脑子就会越用越灵活.
(二)制订校服:
新订的学生校服,上衣59元,裤子41元
师:全班应付多少钱呢?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学生再次列式,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生:我先算出一套服装的价钱,再求出48套的价钱,算式是括号59加41括号乘以48。
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并故意地--)你列的算式里共有几个括号?
生:这样说吧,59与41的和乘以48,得数是全班应付多少钱。我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48件上衣和48条裤子再算出48套服装的总价钱。算式是59乘以48的积加上41乘以48的积。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9+41)48;5948+4148]
(三)计算操场,
操场的长148米,宽52米,操场的周长多少米?
按照同样的方法求出操场的周长,说明算式的意义。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148+52)21482+522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下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9
教学目标:
1.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进行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对比练习,分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对比练习。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对比练习中,加强对定律异同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
1、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用学过的一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板书课题。
回忆。
1、练习五第6题。
⑴引导学生练习。
⑵引导学生说说运用什么定律。
板书:加法的结合律
乘法的结合律
乘法的分配律
2、练习五第7题。
教师一组一组的出示。
引导学生计算后比较。
3、练习五第8题。
出示一部分题目,让学生练习。
练习。
指名口答。说出运用的是什么定律。
一组组进行对比练习。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进行比较。
学生练习。
集体订正。
反溃
1、练习五第9题。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
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你知道吗
⑴指名读。
⑵引导学生理解。
板书:
368+184+46=598
468+464+462=598
46(8+4+2)=598
学生读题。
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反溃
比较。
读题。
理解。
小结
作业设计:课堂作业:练习五第8题中剩下的题目
家庭作业: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双倍法
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下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掌握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铺垫孕伏
1.口算.
(27+73)×840×9+40×114×(10+2)10×6+10×4
2.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出示例6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出示例7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下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四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第课时: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下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铺垫孕伏
1.口算.
(27+73)8409+40114(10+2)106+104
2.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xx+209=480
20(15+9)=20xx+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下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六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8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计算与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另一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另一个数相乘。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通过实际题目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在计算、观察以及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比较中,内化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
1、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解答一些题目。
2、板书课题。
回忆。
1、练习五第1题。
⑴引导学生观察看图。
⑵思考: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⑶指名汇报,并说说这样计算的依据。
⑷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练习五第2题。
出示16401
(30+2)15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算法。
出示10323
125(8+16)
重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
看图,弄清图意。
思考。
列出两种算式进行计算。
汇报,说出计算的依据,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实质。
练习。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练习。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1、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第3题。
⑵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吗?
⑶与刚才我们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2、练习五第4题。
出示:12(40-5)
3598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第2题的计算方法。
3、练习五第5题。
⑴指名读题。
⑵解答第一个问题。
⑶解答第二个问题。
⑷小结:这一题是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分组计算一组题目。
指名板演。
观察,交流发现的规律。
与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比较。
计算。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读题。理解题意。
练习。反溃
练习,列出不同的算式。比较。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样呢?
指名回答,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课堂作业:练习五第2、4题中剩下的两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