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文学范儿 > 专业文库 > 3号文库 > 正文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十四篇】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收藏

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指通常是在适当的时候指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是有益处的。出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十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1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4、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但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着专业技术、基层管理人才质量不高,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面临问题困难

  师资力量薄弱,培训重点难以把握。在组织“万名党员进党校”、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大学生村官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妇女创业就业暨妇女干部素质提升等培训班的时候,在乡村振兴培训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讲授重点难点内容把控不到位。

  意见建议

  在“培”上下功夫

  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村实用带头人培训以及“半农半读”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构建以职教中心、中高等院校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分阶段、重实训、参与式”的培训模式。鼓励职业院校通过多种形式、设立多种专业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展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作为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实实在在培养储备一批即有学历又有能力的基层人才。

  在“训”上出实招

  继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会同县级农业农村局、妇联、共青团、美丽城乡建设指挥部等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妇女创业就业暨妇女干部素质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暨基层团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培训班。聚焦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骨干人才培训。

  在“管”上见成效

  选优培强农村致富带头人,深入挖掘一批农村匠人、乡村能人,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或纳入后备人才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扩宽村(社区)干部进入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渠道,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村(社区)干部创造更大的舞台,让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更有盼头;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落实农村“双创”激励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和本乡“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到乡村创新创业,支持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加快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和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孵化基地,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实训、实习平台。组织开展农村创新创业“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引导加大农村双创导师、双创示范园区管理人员、双创优秀带头人等的培训力度。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三支一扶”等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3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农民增收难、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绿色发展任务艰巨、人才短缺等难点。新时代,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本文立足于兴隆县塔前村的实际情况,深入实地调研,了解在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的过程中村子的基本状况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问题;对策;兴隆塔前村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各项事业都需要农业来支撑,因此将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上。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出现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与超越,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真正提升贯彻落实的自觉性。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方法路径以及主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繁荣富强,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所以,没有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建成,国家的现代化也不会建成。

  2.有利于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耕地、水和矿物等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这就要求农业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破解制约瓶颈,解决“三农”问题,最终使农业高度发达,农村更加美丽宜居,农民更加富裕幸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

  3.有利于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迫切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体现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提出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的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必须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真正地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需求。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兴隆县塔前村位于国家级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南麓,距县城中心10公里,总面积3.67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组,218户669人,是市级文明生态村创建先进村和紫塞先锋工程示范基地。

  1.城镇化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大力发展,城镇化开始走向白热化,农村中的人口开始呈单向流动的状态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年劳动力,农村人口锐减,出现大量的“空心村”,在村中剩下老人和儿童大军,出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同时村中的农田土地荒芜,无法有效利用,农村住宅基地鬼屋化,无人居住,最终出现农村荒凉和有效劳动力缺乏状态,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以前,塔前村青壮劳力大多去北京等大城市打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村附近建起了制药厂、果脯厂,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问题得以缓解。

  2.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乡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而村集体无收入过分依赖于政府资金的支持,虽然引进同公司合作的模式投入一部分资金,但并未充分利用起市场的流动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导致建设资金缺乏,进度缓慢,建设标准较低。多项农村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感。

  塔前村在改善基础设施时同样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改善村道路交通打水泥路需要个人垫资;为村民解决水不足的问题修自来水需26万,得想方设法凑钱;改善人居环境,实行“三改”:改厕、改大门、改厨房,每户补贴4000元,资金仍然不足等等,而村集体无收入更加重了资金缺乏的问题。

  3.产业结构单一,支撑力度较弱

  合理丰富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缺乏龙头企业做支撑。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目前在农村,多数农民由于知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还是从事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缺乏第二、三产业的带动和活力。与此同时,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观念陈旧等原因,很难吸引龙头企业。即便有龙头企业,也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这就形成恶性循环,农村的企业生态环境过差,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 塔前村目前有从事第一产业的种植和养殖业,有小型的果脯厂,还有“兴隆县日本清香核桃合作社”,以地入股,核桃树下间种药材,产业结构较单一。虽然种植清香核桃有一定特色,但规模小、数量少,没有龙头企业做支撑。

  4.忽视乡村文化和乡村价值

  实施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乡村振兴就是提高农民精神风貌的过程,是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也是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乡村价值体现的是乡村发展的独特规律,这一独特规律告诉我们,构成乡村财富的资源有三类:一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等;二是社会与生活资源,如村落的地理位置等;三是乡村社区形成的产品,如农产品、民间艺术等。这三类资源可以构成一个“财富三角形”。而在当前的农村社会当中,好多年轻人没有体验过乡村生活,不愿意在村中生活,向往城市生活,忽视村中原有的生活习惯、乡风民规,忽视了乡村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导致产业项目与当地资源脱节,出现“水土不服”“项目孤岛”现象,而脱离乡村价值体系的项目建设,多数会因难以融入乡村而流产。

  塔前村在宋元时期就有寺院、舍利塔且建筑规模宏大,有着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如今,到处是仁爱、友善、行孝的标语牌及村规民约等,但乡风文明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一定的乡村价值优势,但没有很好的合理利用。

  三.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1.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满足当地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应该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发展的最大短板。一是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质量;二是完善农村道路和交通设备,降低车费;三是加强农村电网的日常检查、维护;四是实行“天然气进农村”工程;五是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农村危房,打造农民的避风港;六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推进“厕所革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打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七是加强农村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丰富村民日常生活,比如,打造一个“休闲活动广场”,配备健身设备、篮球场、图书阅览室、农业科技传播室、电影放映室等,为村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丰富村民的日常业余生活。

  塔前村的基础设施方面水、电、路、气、房、厕所、娱乐等,除了其中某项如天然气还没有实现,其它方面已初见成效。

  2.进行科学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对农村产业进行科学规划,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着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農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坚守耕地红线,稳定提升粮食产能,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全面推进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高质量。要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

  塔前村还需要政府从人财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科学规划,适合发展什么,打造什么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3.注重乡村价值和文化,打造“一村一品”

  农村是一个价值复合体,有这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生态价值,乡村自然风光优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二是生活价值,农村居民的生活低碳、慢节奏,是一种更接近人类原初,也更符合自然天道的生活方式;三是文化价值,村落中独特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道德信仰等都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和乡土情怀。乡村的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因地制宜,找准乡村特色,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结合乡村历史和文化,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打造村子品牌化的项目,让村庄具有本身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增加其生机与活力,形成“一村一品”。

  “日本清香核桃”因其皮薄、入口留香回味无穷而成为塔前村的品牌,但还需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亮点文化。

  4.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社会保障。要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引导发挥村民民主协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使农民法治意识显著提高。大力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发展,脱离不良生活方式。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人性化解决农村人才的各种需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塔前村还需进一步加强,尽早打造一支三农工作队伍,服务于现代农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都田媛.锦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_(06)

  [2]韩长赋.开好局起好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社会治理,20_(07)

  [3]张献蕾.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所引发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_(01)

  [4]岳玉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_(15)

  [5]董进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_(22)

  [6]阴映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探讨[J].现代化农业,20_(04)

  [7]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03)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4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5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面临问题困难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长久以来,各单位、各部门对于“好用的人才”,一贯采取的是“人尽其用”的原则,导致大量甚至所有的工作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加之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

  三是人才“上不去”。年轻学历高的高素质人才,回村任职之后,基层源源不断的工作量如排山倒海般逼压过来,使得这些人才疲于应付,无心更无多余的精力和时间继续学习,加之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没有体制机制的适当倾斜,大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意见建议

  在“带”上下功夫,让人才扎根一线有劲头。擦亮党员身份,将党员纳入青年人才党支部管理,非党人才由青年人才党支部发展培养;带领回引人才创业干事,熟悉村情民情,服务所在基层组织;建立健全“导师帮带”机制,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优秀村干部“一对一”结对联系帮带。

  在“留”上求突破,让人才扎根一线有念头。结合人才对象各自专业、专长、经历等特点,明确干事创业方向开展实践锻炼。通过定目标、分任务、同协作,全面参与当前重点工作和村级事务管理,在基层环境中锻炼,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送”上给支持,让人才扎根一线有盼头。回引人才在村培养锻炼期间,村委会鼓励支持并给予优秀青年充分的备考时间,回引人才在实践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丰富了备考知识,是公考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6

  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推动乡村振兴,要把人力资源放在重要位置,为乡村振兴做好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不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乡村人才振兴面临困难及问题

  (一)人才流失严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打造远落后于城镇,导致真正留在基层进行乡村建设的人才少之又少,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行,乡村人口及就业人员也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

  (二)人才总量不足。在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乡村人才的缺失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人才“饥荒”问题,剩下的只有老幼妇,青壮年劳动力在乡村发展中非常缺乏。

  (三)人才激励不足。由于村民收入来源有限,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养殖业、经商、外出务工,与城镇居民相比缺少资产性收益;职业发展上,农村经济落后、产业单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职业上升空间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而在生活上,交通不便、教育和医疗服务落后、文化和娱乐设施不完善以及环境卫生较差等原因都促使着农村人才往城市转移,也让有意愿下乡回乡发展的人才顾虑重重。

  二、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建议

  (一)定向开展人才引进。积极吸引大学生返乡工作,通过树立起农创客、新农人培养的目标,对回乡的青年大学生进行遴选,吸引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才扎根农村基础,以此打通人才的回流渠道,创建人才回流机会和平台;对于上大学迁出户口的返乡青年,可以适当减缓政策,允许户籍再次签回,将“非”转为“农”,允许党员组织关系迁回村里党组织,为乡村党建注入新活力。发挥出政策引导和调控功能,不断出台一些完善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构建起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例如设立乡村创业风险基金,为更多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科技推广与产学研结合,抓好农业方面的院士专家站和海智工作站建设,建立农业主推技术示范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积极鼓励社会贤达返乡做贡献,通过鼓励他们参与到乡村建设过程中,带着资金、项目和情怀投身到乡村创业中,对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也发挥着积极贡献。

  (二)加强培训平台建设。加强培训平台建设,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对构建起农村人才队伍有着重要作用。发挥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的基础作用,加大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分群体、分工种的开展分层次训练。加强农业标准化和现代化技术的培训,不断培养出一批批现代规模生产、绿色节能环保的农村人才。积极构建创业发展平台和帮扶平台,聘请并组织专家进入农村开展一对一帮扶和指导,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和大学生返乡,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包括资金贷款、税收减免优惠等。

  (三)多举措进行人才激励。人才要发挥作用,激励是关键。因此,要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资助农业项目和产业,激励农民获得更多收入。针对引进的人才,要制定有激励性的招聘制度、薪资制度、考评制度、晋升机制和人才发展方案,以吸引和激励人才,提高他们的工作干劲和满意度。为了保障人才的生活水平,除了要大力完善物质基础,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如水电、交通、网络和垃圾处理等,还要通过加大教育投资、完善医疗保障、开展文娱项目和活动等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真正让人才长住长留。建立起科学的激励导向机制,对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一定奖励,以此实现农村人才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7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8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队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人才的匮乏、外流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并在引进、保住、培育、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问题人才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_)04-0235-02

  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关乎民生的“三农”问题指明了道路。乡村振兴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不仅立足于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也是站在乡村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方位上,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资源的保障。农村要实现跨越式、创新性发展,需要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这是目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质上要实现乡村人才资源的聚集,提高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培养专业型、创新型的专门人才。

  一、人才资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任何社会领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乡村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在技术、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处境。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能够迅速发展,人才资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人才不仅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城市发展也吸引了众多人才向城市靠拢。乡村要实现振兴战略的宏偉目标需要借鉴城市依靠人才的策略:一是,发挥乡村领军人物的才智。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敢闯、敢拼、肯干的领头羊,他们富有知识和能力,有创新创业的事业拼搏之心,能为乡村事业发展发挥带头人的作用。二是,发挥人才资源的榜样效应。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人才,而一个区域发展起来势必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人才正是带动乡村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乡村各领域发展的动力。三是,提供人才保障。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地域,每个一个乡村发展的层次、水平、程度不同,意味着发展的模式不同,实践中成功发展起来的乡村不仅为各类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条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也为乡村发展做好了人才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人才问题

  1.人才资源匮乏

  一些乡村处于边远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的条件艰困,这些条件是制约人才的重要因素,落后的环境满足不了外来人才发展的需求,许多学有所成的人才只能望而止步。另一方面,当地的教育水平低下,人才培养的数量满足不了当地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人才不肯屈身于乡村,希望在大城市寻找优越的条件,导致乡村人才匮乏。

  2.人才外流严重

  国家重视高校人才扎根于乡村发展,培养和磨炼一批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形式参加乡村发展,并且提供了优厚的待遇条件,在各地方政府的配合下,众多毕业生也积极响应,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进入乡村。但是当服务期满,由于生活需求、个人家庭事业、职位晋升、收入水平等方面因素,大部分基层大学生选择离开乡村,这就造成为人才的流失。一些单位为了保住人才提供优厚的条件,最终仍不能留下这批优秀人才,乡村只不过是这些大学生谋求更高发展的跳板,虽然乡村为每一年培训大学生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终仍是面临人才外流的局面。

  3.人才教育缺失

  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资源主要是依靠当地年轻一代,这也是受文化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能够扎根于本地发展,了解当地的民风习俗以及社会实情,只有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增加高素质人才的数量,提高本地人发展家乡的意识和意愿,重点扶持和鼓励本地人参与本地振兴发展,才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自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乡村教育的普及度提高,基础教育有所发展,但是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水平,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仍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是当地的基础教育硬件、师资力量得不到满足,无法提高本地人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是学习氛围差,不仅家庭不重视,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也相当严重。另外,经济发展水平低也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人才管理欠缺

  乡村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同时也要管理好人才。既要谋求乡村发展,也要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求。乡村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一些封闭观念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严重,在用人制度和选拔人才标准上问题突出,排外、任人唯亲、晋升制度不完善、人才绩效标准不统一,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人才流失。

  三、建议

  1.引进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当地政府的参与和领导,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改善当地发展条件,为人才引进奠定基础的条件。一是要注重对乡村的谋篇布局,规划好发展的区域,确定管理型、技术型的岗位,做好人才引进的标准,合理配置人才岗位,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注重当地的形象宣传,给外界提供一个求发展、能发展、发展好的良好印象,发挥大学生资源的优势,与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校人才到乡村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为引进人才做好充分的资源储备。三是注重人才引进的条件,保障人才的基本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他们的心理预期。

  2.保住人才

  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体现人才资源的丰富程度。乡村振兴发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做好保住人才的措施,而一个人才是否愿意继续留下,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他们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一个社会人,对家庭、事业都负有责任,而这正是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留住人才的关键。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各事业单位要改善工作环境,创造条件,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量才适用,使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相符,使人才尽其所能,尽显其才,真正把保住人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乡村振兴发展做好人才后备。

  3.培育人才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教育水平高低,而教育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要把教育事业放在突出位置,重视人才的培养。一是重视学校水平的提升,完善学校基础条件,改进教师教育方式,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二是各事业单位要注重年轻一辈的培养,老一辈要把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传授给后辈,争取人才培养不断层、不断裂,保持人才的稳定持续性,争取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是重点引进先进的人才队伍,通过专门专业人才的知识经验的传授,弥补教育资源的欠缺。只有多方面的培育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战略提供更多、更坚实可靠的人才力量。

  4.管理人才

  一个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关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水平。把人才管理好、运用好不是简单罗列人才队伍的数量,它是关乎人才的晋升机制、薪资制度、岗位配置等方方面面,既要对人才给予合理的待遇,也要对不作为、不能干、做事慵懒的人员给予一定惩罚,做到公平公义、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任人为才。另一方面,人才管理需要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处理工作中出现的人才管理问题,同时也要完善制度,确保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挖掘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人才典型作为榜样带动各方面的工作力量,为乡村振兴发展造势。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_.

  [2]六合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参与主体[J].石子河大学学报,20_.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9

  一、实事求是面对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领导干部不专业,缺少执行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而广的话题,从涉及政府管理层面来讲,涉及农业农村、自然规划、城乡建设、水利、林业等方方面面的政府部门。如何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取决于乡镇领导的观念和认识,目前,对部分乡村领导对乡村振兴如何实施,还停留在文件上,县域领导停留在会议上,经济专家还停留在宏观上,这些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也只能是“政府出钱把墙刷白,种花种草,面子很好”。

  (二)广大人民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识普遍不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在家里的人多数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作业、带带小孩等。这部分群众普遍发展意识不强烈,对乡村振兴战略只是从电视、新闻上面获知此事,对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知之甚少,更别说干什么、怎么干,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与他们无关,缺乏主动性、参与性,甚至阻碍发展,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

     (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缺乏农业新型主体引导,乡贤发挥作用不明显。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在村务农,另一部分在外务工或经商。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更谈不上对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流失,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输血功能较弱。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基层组织、培育人才、培育优势产业、强化基础设施投入等关键环节建设。

  (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乡村领导的职业和专业培训。

  提升乡村领导对政策理解和运用能力,掌握乡村振兴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实事求是的组织项目运作执行力。要有宏观观念,更要有微观的方案。各级党委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培强配齐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

  (二)加强乡村振兴专业咨询机构建设。

  乡村领导长期面临基层繁琐的工作,在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缺少实战经验而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产业振兴需要市场化体系,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市场化产业体系建设,大部分束手无策,更严重的是缺少专业的咨询和服务机构,让乡村领导们更为恐慌,束手束脚,维诺不前。

  (三)做好产业规划,发展农村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产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相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发展科学的、有市场的产业,而不是照搬照,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二是依托本地农业特色资源,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三是根据地域特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乡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农民。三是进一步健全涉农投融资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激发金融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四是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发展符合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

  (五)加强宣传舆论引导。

  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宣传员角色,逐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卫生意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村民小组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评比活动。

  总的来说,近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很突出,仍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短板、弱项,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仍需要深入研究,找准症结,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不断强化投入和工作力度,多做绣花功夫,从历史的角度、战略的角度、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农业农村工作,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奠定基础和保障。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10

  为摸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20_年初,课题组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项调查”,收集了25个省262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对样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村庄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人亟待培养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各地村庄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20_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和50-6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书记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书记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前任村书记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18.6%,5.8%和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书记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书记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有参军经历的村书记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书记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书记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书记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60%,可见大部分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限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不足,村集体成为村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66.0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16.9万元,占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_-20_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_年平均集资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_年为9.1%,20_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是45%,乡办企业是4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4179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中,拥有品牌的比重只有18.6%。在问及目前村里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有28.9%的村庄选择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25.2%的村庄选择没有产业规划,有18.8%的选择发展思路不清,有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四、基层自治基础良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缺乏

  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从调查数据看,各村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在262个调查村中,有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当前任职的村民委员会多为第8-10届,20_年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次数为4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履行自身职能。

  农村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缺乏。在被调查村中,由村里举办的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近两年举办过戏剧活动的村只占38.9%,有电影或录像活动的占54.6%,有球类比赛活动的有18.3%,春节时有全村集体活动的占38.8%。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凝聚和团结人心的作用,此方面的活动缺乏一方面与村庄经济缺少可用资金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村庄人气的缺乏。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村规民约的占80.2%,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总体上看,农村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红白喜事从简、对份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气正,不过还有37.5%的村庄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一些村庄的村规民约中涉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五、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差异大。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_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华中和华东地区其次,均为100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20万元。

  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20_年华南、西南、西北地区集体经济当年收不抵支,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地区入可敷出。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调查发现,只有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庄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庄中,股份能够继承的占65.5%,股份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子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六、政策建议

  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倾向高的地区促进农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第二,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继续加大对村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缺乏的村庄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上给予奖补支持。对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继续倾斜支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种植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一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以及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规划、信息供给、规模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育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办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传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应着眼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为其创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加强政策和项目扶持。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11

  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关乎民生的“三农”问题指明了道路。乡村振兴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不仅立足于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也是站在乡村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方位上,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资源的保障。农村要实现跨越式、创新性发展,需要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这是目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质上要实现乡村人才资源的聚集,提高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培养专业型、创新型的专门人才。

  一、人才资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任何社会领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乡村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在技术、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处境。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能够迅速发展,人才资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人才不仅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城市发展也吸引了众多人才向城市靠拢。乡村要实现振兴战略的宏偉目标需要借鉴城市依靠人才的策略:一是,发挥乡村领军人物的才智。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敢闯、敢拼、肯干的领头羊,他们富有知识和能力,有创新创业的事业拼搏之心,能为乡村事业发展发挥带头人的作用。二是,发挥人才资源的榜样效应。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人才,而一个区域发展起来势必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人才正是带动乡村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乡村各领域发展的动力。三是,提供人才保障。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地域,每个一个乡村发展的层次、水平、程度不同,意味着发展的模式不同,实践中成功发展起来的乡村不仅为各类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条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也为乡村发展做好了人才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人才问题

  1.人才资源匮乏

  一些乡村处于边远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的条件艰困,这些条件是制约人才的重要因素,落后的环境满足不了外来人才发展的需求,许多学有所成的人才只能望而止步。另一方面,当地的教育水平低下,人才培养的数量满足不了当地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人才不肯屈身于乡村,希望在大城市寻找优越的条件,导致乡村人才匮乏。

  2.人才外流严重

  国家重视高校人才扎根于乡村发展,培养和磨炼一批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形式参加乡村发展,并且提供了优厚的待遇条件,在各地方政府的配合下,众多毕业生也积极响应,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进入乡村。但是当服务期满,由于生活需求、个人家庭事业、职位晋升、收入水平等方面因素,大部分基层大学生选择离开乡村,这就造成为人才的流失。一些单位为了保住人才提供优厚的条件,最终仍不能留下这批优秀人才,乡村只不过是这些大学生谋求更高发展的跳板,虽然乡村为每一年培训大学生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终仍是面临人才外流的局面。

  3.人才教育缺失

  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资源主要是依靠当地年轻一代,这也是受文化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能够扎根于本地发展,了解当地的民风习俗以及社会实情,只有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增加高素质人才的数量,提高本地人发展家乡的意识和意愿,重点扶持和鼓励本地人参与本地振兴发展,才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自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乡村教育的普及度提高,基础教育有所发展,但是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水平,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仍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是当地的基础教育硬件、师资力量得不到满足,无法提高本地人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是学习氛围差,不仅家庭不重视,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也相当严重。另外,经济发展水平低也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人才管理欠缺

  乡村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同时也要管理好人才。既要谋求乡村发展,也要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求。乡村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一些封闭观念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严重,在用人制度和选拔人才标准上问题突出,排外、任人唯亲、晋升制度不完善、人才绩效标准不统一,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人才流失。

  三、建议

  1.引进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当地政府的参与和领导,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改善当地发展条件,为人才引进奠定基础的条件。一是要注重对乡村的谋篇布局,规划好发展的区域,确定管理型、技术型的岗位,做好人才引进的标准,合理配置人才岗位,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注重当地的形象宣传,给外界提供一个求发展、能发展、发展好的良好印象,发挥大学生资源的优势,与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校人才到乡村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为引进人才做好充分的资源储备。三是注重人才引进的条件,保障人才的基本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他们的心理预期。

  2.保住人才

  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体现人才资源的丰富程度。乡村振兴发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做好保住人才的措施,而一个人才是否愿意继续留下,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他们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一个社会人,对家庭、事业都负有责任,而这正是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留住人才的关键。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各事业单位要改善工作环境,创造条件,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量才适用,使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相符,使人才尽其所能,尽显其才,真正把保住人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乡村振兴发展做好人才后备。

  3.培育人才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教育水平高低,而教育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要把教育事业放在突出位置,重视人才的培养。一是重视学校水平的提升,完善学校基础条件,改进教师教育方式,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二是各事业单位要注重年轻一辈的培养,老一辈要把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传授给后辈,争取人才培养不断层、不断裂,保持人才的稳定持续性,争取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是重点引进先进的人才队伍,通过专门专业人才的知识经验的传授,弥补教育资源的欠缺。只有多方面的培育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战略提供更多、更坚实可靠的人才力量。

  4.管理人才

  一个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关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水平。把人才管理好、运用好不是简单罗列人才队伍的数量,它是关乎人才的晋升机制、薪资制度、岗位配置等方方面面,既要对人才给予合理的待遇,也要对不作为、不能干、做事慵懒的人员给予一定惩罚,做到公平公义、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任人为才。另一方面,人才管理需要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处理工作中出现的人才管理问题,同时也要完善制度,确保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挖掘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人才典型作为榜样带动各方面的工作力量,为乡村振兴发展造势。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12

  摘要: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步伐、提高亿万农民的幸福指数,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进。本文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资金保障、人力支撑、产业发展、民生民富、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成果;问题;建议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三农”工作思想,各级党委政府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实效,加快工作步伐,为乡村振兴战略献言献策,笔者做了以下探讨。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程的重大意义及取得的成果

  1.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十九大報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措施有力,20_年1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力保障,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亿万农村群众幸福指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

  1.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果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紧盯目标不放松,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短时间内,“三农”产业兴,农民收入越来越高;民生发展快,群众生活越来越方便。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会治理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足感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给力,发展不均衡

  资金的有效投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目前,许多村庄使用到的资金基本为上级的专项补助资金和各类奖补资金,有的是第一书记协调资金;各类资金投入分散,使用效益低。发展“三农”产业项目融资难、贷款难;多数村集体的集体资产透支、流失现象严重,而且背负着巨额债务,村集体无力兴办集体新产业、扶持村民个体新项目。“三农”工程发展不均衡,有的村能积极投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村民们能立足当地特色兴办各类实体经济,农民就业路子广,致富门路宽;有的村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项目上,村里连个手工作坊都没有。美丽乡村建设,很多乡镇只能打造几个面上片区,许多村里只是简装一条景观主街,很多小街小巷仍存在着生活垃圾散落、生活污水随意流的现象。资金短缺还导致了许多村级工程半途而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受到严重制约。

  2.2人力资源缺失,发展内生力乏力

  乡村建设需要青壮年主力军,更需要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自改革开放到现在4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大批农村青壮年主力军进城务工经商,劳动力流失严重,大学毕业生大多留在了城里工作,乡村精英基本没有回村;村里留下来的多为劳动能力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他们文化水平偏低,许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产业推广困难;受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多种因素影响,有“三农”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不愿到人才短缺急需的农村施展才干;乡镇政府多年不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农村产业项目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乡村振兴缺乏内生动力。

  2.3产业质低量少,发展劲头不足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有时急于上项目,缺乏长远规划和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农民自身经济基础差,缺乏市场知识,掌握不好市场行情,出现了部分产业过剩、农业发展质量低,直接导致农民收入下降甚至赔钱的问题。例如某村芹菜种植大棚,20_年芹菜一斤能卖2元多,20_却不到一元,农户蔬菜种植经济损失大,挫伤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再如某村6年前流转了农民300多亩地用于培育绿化树苗,由于种植过剩,市场绿化苗木需求量减少,造成大量苗木荒长于地,无人问津。种植户赔钱,大量农户土地流转资金不到手,又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产业发展缓慢,有的村新建的扶贫车间和扶贫点规模小,处于产业链低端,基本上是简单物件加工,技术含量和产业附加值低,提供的工作岗位少,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就业需求和增收愿望。

  2.4农村民生保障欠发达,尚不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富裕程度普遍不高,存在着回乡就业难、外出打工挣钱难、留守孩子教育难、医院看病难、居住环境差、城镇房价高等问题。由于村庄经济水平较差,大多数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造成大量留守儿童现象,成为教育的难点,农民心头

推荐阅读:

  整理个人完成的最满意的工作范文三篇

  某领导班子以案促改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大型公司销售经理的岗位职责

  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集合5篇

  九年级教师代表在学生会上的发言

  浪漫大气的婚礼主持词

相关文章

文学范儿logo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用户投搞发布,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支持IPv6 辽公网安备21010602000989号 辽ICP备20230012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