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上课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优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1)
选修Ⅱ
1.概率与统计(14课时)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
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方差。
(3)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通过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图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7)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
(8)实习作业以抽样方法为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极限(12课时)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数列的极限。
函数的极限。极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
3.导数与微分(16课时)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导数公式。
微分的概念与运算。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目标: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xm(m为有理数), sin x, cos x, ex, ax, ln x, logax的导数);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理解微分的概念(dy=y'dx),了解函数在一点处的微分是函数增量的线性近似值,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微分。
(4)会从几何直观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积分(14课时)
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简单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线性性质。基本积分公式。
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路程问题。变力作功。
微积分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定积分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曲边梯形的面积等);了解定积分的定义和定积分的几何意义;知道函数连续是定积分存在的充分条件。
(2)理解定积分的简单性质(线性性质和对区间的可加性);了解微积分基本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会用它来求一些函数的定积分。
(3)掌握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掌握不定积分的线性性质; 熟记基本积分公式( c,xm(m为有理数), sin x, cos x,,ex, ax的积分);会利用线性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求较简单的函数的不定积分。
(4)会用定积分求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变力所作的功。
(5)通过微积分初步的教学,了解微积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进行客观事物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等观点的教育。
5.复数(16课时)
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向量表示法。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复数的三角形式。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除法、乘方、开方。
教学目标:
(1)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表示及向量表示。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掌握复数三角形式,会进行复数三角形式和代数形式的互化;掌握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除法、乘方、开方运算。
6.研究性课题(选修Ⅰ3课时,选修Ⅱ6课时)
有关研究性课题的要求和教学目标见本大纲必修课中“研究性课题”的说明。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2)
《任意角和弧度制》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
(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
(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
(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即转体2周),“转体”(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3.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板书
略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册(x修)的第__章“__”的第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__;特点之二是:__。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__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反馈发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__,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__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__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__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期望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反映随机变量取值分布的特征数,学习期望将为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做铺垫。同时,它在市场预测,经济统计,风险与决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今后学习数学及相关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散型随机变量期望的概念及其实际含义。
难点:离散型随机变量期望的实际应用。
[理论依据]本课是一节概念新授课,而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把对离散性随机变量期望的概念的教学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此外,学生初次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也较为困难,故把其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期望的概念,了解其实际含义。
会计算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概念的建构这一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培养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教法选择
引导发现法
四、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