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文学范儿 > 专业文库 > 2号文库 > 正文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严选范文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范文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今天小编倾情推荐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严选范文,为更多朋友提供学习指导,帮助大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的

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自读课文,文字较浅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之。

二、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读检测。通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

2 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自读“自读提示”,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齐威王事迹

据史载,齐威王田齐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于公元前357—

前321年在位,凡36年。

(三)邹忌事迹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

(四)关于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王。(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2.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三

教学步骤

一、讨论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 副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因此 C.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B)入朝见威王。 ..

②于是(A)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入落叶。 ..

③吾父死于是(C)。 ..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答]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展开全文
文学范儿logo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用户投搞发布,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支持IPv6 辽公网安备21010602000989号 辽ICP备2023001202号-2